张昭刚回到家,发现后脚诸葛亮又跟上来了。
“我说孔明,你拜托我的事我已经帮你办好了,你还有什么事?”
“张公!”
“叫我子布!”
“张公,小子面薄啊,哪有您老人家面子大,您看看,您这一出马,元叹先生就答应了,要是我和兄长两个人,元叹先生还不知道要推脱到什么时候呢!要不怎么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呢?”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没错,这是子让说的。您老人家和我同是徐州出身,就和家里的老人一样亲近。”
提起张谦,张昭就想起被怼的哑口无言之时,要不是自己心宽体胖,早就和刘晔崔琰一般被气晕过去了。
再看眼前这小子,前倨而后恭,非奸即盗!
“别,你们琅琊国和我们彭城国中间还隔着一个东海郡呢,谈不上一家人!”张昭吹胡子瞪眼说道。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大汉,谁说我们不是一家人?”诸葛亮信誓旦旦的说道。
张昭皱了皱眉头,这厮上次来江东的时候,虽然言语犀利,可也不失为铁骨铮铮,怎么这会变得有些厚颜无耻起来了?
这种感觉,好像还在哪遇到过?
“莫非张公觉得孔明不够分量,那我家主公可要轮番派人来请了,若是还不行,我家主公亲自赶往江东也是可以的。”诸葛亮嘿嘿说道。
“哼,当初你叔父都不敢这么和我说话。”张昭脸上写满了生气,不过心里到底怎么想的却不为人知,“说吧,还让我帮你劝说?”
“自然是张公本人了。”
“我是不会出仕的。”
“当然不是要张公出仕,我家主公最是崇道重教,所以我有意在建业兴建一座书院,想请张公担任院长,主持教育之事。”
古时候,评判一个君主施政得失有一个重要的依据,那就是贤人名士是否愿意出仕。
如果山野遗贤多了,那一定是统治者不得人心。
历史上,曹丕就多次书写劝说隐士出仕的诗词,比如《大墙上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