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这就是朱雄英

“百姓并不知道以前的朝代是什么样子的。”

“朝廷的政策再宽松,他们也不会有特别的感觉,甚至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

“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以前的朝代是什么模样,有了对比他们就知道大明的好了。”

“如此他们对大明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就增加了。”

陈景恪赞许的道:“聪明,不只是历朝历代的情况,还可以将其它国家的情况告诉百姓。”

“总之你要让他们知道,大明是最好的,如此才能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朱雄英连连点头:“好好好,回去我就将此事告诉皇爷爷……”

“哎,伱说如此简单的方法,为何历朝历代都不用呢。”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他们不是不想用,而是不敢用。”

朱雄英骄傲的道:“确实如此,历朝历代谁能和大明一样厚待百姓的。”

摊丁入亩、废除奴籍、取消匠籍等专属户籍……惠民政策不要太多。

陈景恪没有打击他的热情,而是继续说道:

“仅仅做这些还不够……还记得我和你说过的,为何蒙古不同于以往的草原霸主吗?”

朱雄英说道:“因为他们完成了身份上的认同,草原就只有蒙古一家,这是以往草原霸主没有做到的。”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在这一点上,蒙古做的甚至比我们汉人还要好。”

“除了读书人,普通百姓又有几个对汉人这個身份,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

普通百姓是最不在乎身份的,他们只在乎能不能活下来,能不能吃饱。

所以每逢战乱,都会有无数汉人百姓,主动去投靠异族建立的国家。

只要那个国家能给他们一口吃的。

这种事情,历史上已经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了。

但这能怪百姓吗?

在高高在上的权贵士大夫眼里,当然要怪百姓数典忘祖。

可实际情况如何呢?

是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让百姓不知道自己族群的过往,不知道自己的民族历史。

不让他们知道这些东西,就想让他们对族群和国家产生认同感,那不是扯淡的吗?

前世那段百年屈辱时期,无数百姓奋起抵抗外侮。

为什么?

因为仁人志士们与百姓一起学习,民智觉醒了。

四万万五千万人民团结起来,在武器存在代差的情况下,打败了所有强敌,为国家赢得了独立和尊严。

所以问题不在百姓身上,而在统治阶级身上。

只是统治阶级掌握了话语权,将责任推给百姓罢了。

朱雄英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自然是认同他的观点的:

“所以你才会提议编写《华夏简史》,让世人知道华夏的历史,从而产生族群认同感。”

陈景恪叹道:“但我们做的远远还不够,真正能看到这本书的又有几人?”

朱雄英嘴巴张了张,最终一个字都没说出来。

这其实是朝廷文教的缺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不仅仅是生产力不足以做到,更在于朱元璋和朱标的犹豫。

他们习惯了愚民政策。

这一招确实很好用,将所有问题都简化了。

百姓什么都不知道,只能老老实实的呆在那一亩三分地上,接受统治阶级的剥削。

一旦开启民智,一旦百姓学会问为什么,事情就会变得复杂起来。

统治阶级是不愿意面对这些问题的。

包括朱元璋和朱标,都不例外。

甚至就连朱雄英内心,可能都存在着相同的疑虑。

愚民政策那么好用,为什么还要冒险开启民智?

不是多此一举吗?

陈景恪继续说道:“如果大明继续走以前的老路,目的也只是在这一隅之地称王称霸,愚民政策确实很好用。”

“若我们想走出去,想与世界列国争雄,就必须要完成身份认同的构建。”

“否则大明还有什么值得百姓留恋的呢?”

“如果他们掌握有一技之长,还有机会成为他国君主的座上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