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大明开国三十年了,当年留用的大多数官员要么是老死任上,要么是已经致仕了,或者是因为一些案子早就被罢官甚至处死。
所以说换了也就换了,这件事情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换掉一批年龄大的官员。
而且这么些年他们还没能熬出头,也说明这批官员的能力不够,毕竟开国之初的时候不拘一格降人才,很多人也算是赶鸭子上架。
朱允熥看向茹瑺问道,“若是汰换这么些官员,现在吏部能不能有足够多的官员?这可不是小事,这些都是亲民官。”
茹瑺就信心满满的回答说道,“请殿下放心,吏部尚且有待选官,有些官员还在观政,尚且未能外放。”
这也正常,正常情况下士子金榜题名之后就是要观政一段时间,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官员,然后才会让他们走马上任。
大明开国三十年来,还是储备了一些人才的,这也不是一口气换了几千个官员,所以自然不存在什么官员方面的缺口。
茹瑺继续说道,“尚且有在吏部备案的举人,也可封官就任。县丞等官员,也可升迁、管事。”
有着茹瑺的这些保证,朱允熥就安心不少,汰换一些官员看起来确实没有什么压力和挑战,一切看起来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科举出身的官员不少,不要说进士了,举人都可以选官为县丞等基层官员,国子监那边实际上也是可以选官。
再加上一些官员的升迁等等,大明暂时没有出现官员冗余的情况,可是也没必要担心无人可用。
想要当官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现在的情况是有些人根本等不到机会,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哪有那么多的官职等待着这些举人、监生呢。
朱允熥又问道,“只是这么一来的话,吏部的储备官员就要少很多了。明年加开恩科,你觉得该选多少人为好?”
这对茹瑺来说就是新的挑战了,这也是一个比较有压力的事情,说到底这一次加开恩科也关系着不少人的前程。
朝廷也一贯如此,每一科到底选多少人没有定数,可能是二三十人,也可能是一百多人,朝廷可能在官员上有了缺口,那就多中榜一些人。
茹瑺谨慎的回答说道,“回殿下,臣以为明年加开恩科,至少需一百三十人。除官员储备之外,亦是彰显殿下恩德。”
朱允熥对此也是一笑置之,加开恩科的含义大家都清楚,说到底就是朝廷有了大喜事,所以多开一科而已。
但是这就要算是彰显朱允熥的恩德等等,这可能也就稍微的夸张了一点。那些金榜题名的人会认为是他们的学识,而不是全靠皇帝的恩典等等。
毕竟能够赴京参加会试的,那也都是各省的举人,都已经有了当官的资格了。这些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算得上是读书人当中的佼佼者了。
“这事情你和陈迪也要商议好,早些商议出来结果报与我。”朱允熥说道,“这事情还是你吏部为主,只是也不好太过。”
朱允熥还是小气啊,多中榜一人,那就意味着需要多一份俸禄,所以就算是恩科也不能放开录取,该严格控制人数的时候就要严格控制人数。
想要施恩的办法有很多,绝对不是说‘扩招’就是绝对的恩典,这也不是最为根本的事情。
茹瑺对此自然也是心里有数的,要不然也不会只是报出来一百三十人,这放在科举当中不算特别多,也不算少,中规中矩的水平罢了。
朱允熥和茹瑺简单的聊了一下,随后才翻开奏章仔细看了起来。说到底就是换掉一些基层官员的事情需要慎重,这些人久在地方,官微而权重。
茹瑺自然也是保持着足够的耐心,现在这么个敏感的时刻,他自然也不希望出现什么幺蛾子,办好了事情最为重要。
毕竟红仓案之中,吏部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现在都不敢说吏部的官员们就可以全身而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