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福元帝早就下旨,登基大典和立后大典一切从简,是以登基大典和立后大典之后,宫里并没有赐宴,文武百官各回各家吃饭。
帝后在宫里接受内廷官员拜贺,太子和太子妃直接入主东宫。
大昭国立国,帝后临朝,国事走向正轨。
前朝的官员,该肃清肃清,该追究追究。
当然,给有功之臣论功行赏,封候拜相,自然也少了的。
关于封赏这方面,福元帝和皇后二人之前就认真讨论过,不能轻但是也不能重。
封赏太轻,不免给人一种鸟飞弓藏,翻脸不认人的感觉,如今京城刚打下来,一旦让底下的臣属生出异心,十分影响局势,弄不好就会造成动荡。
但是这个封赏也不能重。
勋贵都是靠朝廷和百姓养着,一旦勋贵数量太多,无论朝廷和百姓的负担,都会加大。
并且还有一点,任何一个朝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勋贵的数量都会越来越多。
如果他们刚开始立国,就弄出很多勋贵爵位来,那么等到子孙后代手上,朝廷和百姓的负担,鼗会越来越重。
到时候,朝廷想要削减勋贵数量,或者降低勋贵的待遇,都会遇到强烈抵抗。
因为人心都是贪婪的。
如果一开始待遇差,以后待遇好了,人们未必会说什么,但是,如果一开始的享受了好的待遇,而后的待遇却变差,那么,就会加速放大人心的不满。
一旦产生不满的人多了,就会动摇社会根基。
所以这个不轻不重的度就很微妙,需要好好把握。
所以在封赏这一块,福元帝就特别谨慎。
不止和皇后再三商量,而且还把姜湛这个太子和薛双双这个太子妃一起喊来,询问他们的看法。
这一点,在别人看来,也是极为不可思议的。
毕竟皇后参政就算了,太子是储君,商议国家大事,也说得过去,但是,没理由让太子妃一起参与进这种朝堂大事。
但是,因为北疆那段时间的经历,福元帝已经养成了这种行事风格,并不觉得太子妃参与这件事情的讨论有什么奇怪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