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仪,字炎恒,直隶怀远人,明朝中期勋臣、将领,东平王朱能之孙、平阴王朱勇之子。受命为南京守备,兼掌南京中军都督府事,加官太子太傅。为政廉靖持重、不求近名,在南京三十四年,颇有治绩。朱仪去世,年七十,获赠太师,谥号“庄简”,南京军民闻其死讯,纷纷巷哭相望。
朱仪的祖父朱能,是靖难之役时的名将,受封成国公,死后追封东平王;父亲朱勇,袭封成国公,历仕四朝,累官太保,随英宗北征瓦剌,作为先锋,战死于鹞儿岭。朱勇死后,代宗怒其“丧师辱国,以致误陷乘舆”,不允赐其祭葬,朱仪既申诉无门,亦不得袭爵,经礼部尚书胡濙协助,又经历了此前的改换太子事件,朱仪才得以袭封成国公,岁禄被削减至一千石。
英国公张懋请求与朱仪,前往英国公张辅及朱勇战死的土木堡、鹞儿岭等地祭奠,英宗允准,朱仪上疏自叙父祖功勋,请“赐以原禄”,英宗增其岁禄五百石。昭武伯曹钦等作乱,至次日被剿灭,英宗担心曹钦余党尚未就擒,于是令朱仪等分别守卫北京皇城六门、都城九门。
朱仪出任南京守备,兼掌南京中军都督府事。南京监察御史郑安因灾异上疏劾奏朱仪等南京文武守臣,请求将之罢免,宪宗并不采纳。朱仪因郑安之奏,上章辞官,宪宗不满,对兵部官员说:“朱仪受朝廷重托,应该勤勉任职,以符厚望,怎能因为他人言论就赶快辞避。”命兵部将此言转告他。
朱仪因长江南北受灾害影响,饥民流散各地,于是请求暂时让南京两法司的囚犯献米赎罪,联同两法司在应天府收缴的赃罚银货,一并查送南京户部,派人购买米麦,用来赈济饥民,宪宗同意。朱仪认为南京是根本重地,守备虽是武臣,也应听理事态严重的词讼,宪宗未允准,“命仍旧规行之”。
宪宗应朱仪奏请,恢复其岁禄为三千五百石。工科都给事中黄甄等因南京午门正楼遭雷雨损毁,因而弹劾朱仪及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李宾“昏迷欺罔”,请求将二人交付法司论罪,宪宗不从,仍加宽宥。南京监察御史李英及监察御史刘敬等分别弹劾朱仪不称守备之职,宪宗令其举荐可接替朱仪的人选,宪宗仍命朱仪留任,让泰宁侯陈泾协同守备。
朱仪与李宾、南京守备太监安宁会同三法司审录南京囚犯,朱仪等建议:“南京今年遭遇大旱,颗粒无收,来年春季的米价定将飞涨。请求令南京各卫所的官军,在来年春时浙江等布政司及直隶的苏、松诸府运粮运抵的当天,免去他们搬运、筛晒的费用,直接在码头支给正粮。三月间省下的耗米,令官军送交应天府的预备仓,以备青黄不接时平价卖出,以缓解民困。所卖的钱银,待秋收后买米入仓。”户部覆议,认为此事“果于军民有益,即听施行”,宪宗允准。
朱仪自称多病,请求回京调治,宪宗认为他堪负重责,不允辞官,加官太子太傅。朱仪逝世,享年七十岁,孝宗闻讣讯,为之辍朝一日,加赐其家米、布,命有司负责丧葬事宜,“赐祭者十三”,皇太子朱厚照及诸王亦皆致祭,其后又追赠他为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师,赐谥号“庄简”。朱仪死后,南京军民巷哭相望,葬于昌平北泽山二王墓。
朱仪在南京三十四年,整顿漕运,赈济灾民,颇有治绩,朱仪在逝世后,由其女婿、魏国公徐俌接任职位,成为明代“妇翁与婿同在大位”的一桩盛事。临终时抓着长子朱辅的手,比画“将士”二字,以忠义相勉励,朱辅袭封成国公后,恭谨儒素,不负父望。
朱仪,字炎恒,直隶怀远人,明朝中期勋臣、将领,东平王朱能之孙、平阴王朱勇之子。受命为南京守备,兼掌南京中军都督府事,加官太子太傅。为政廉靖持重、不求近名,在南京三十四年,颇有治绩。朱仪去世,年七十,获赠太师,谥号“庄简”,南京军民闻其死讯,纷纷巷哭相望。
朱仪的祖父朱能,是靖难之役时的名将,受封成国公,死后追封东平王;父亲朱勇,袭封成国公,历仕四朝,累官太保,随英宗北征瓦剌,作为先锋,战死于鹞儿岭。朱勇死后,代宗怒其“丧师辱国,以致误陷乘舆”,不允赐其祭葬,朱仪既申诉无门,亦不得袭爵,经礼部尚书胡濙协助,又经历了此前的改换太子事件,朱仪才得以袭封成国公,岁禄被削减至一千石。
英国公张懋请求与朱仪,前往英国公张辅及朱勇战死的土木堡、鹞儿岭等地祭奠,英宗允准,朱仪上疏自叙父祖功勋,请“赐以原禄”,英宗增其岁禄五百石。昭武伯曹钦等作乱,至次日被剿灭,英宗担心曹钦余党尚未就擒,于是令朱仪等分别守卫北京皇城六门、都城九门。
朱仪出任南京守备,兼掌南京中军都督府事。南京监察御史郑安因灾异上疏劾奏朱仪等南京文武守臣,请求将之罢免,宪宗并不采纳。朱仪因郑安之奏,上章辞官,宪宗不满,对兵部官员说:“朱仪受朝廷重托,应该勤勉任职,以符厚望,怎能因为他人言论就赶快辞避。”命兵部将此言转告他。
朱仪因长江南北受灾害影响,饥民流散各地,于是请求暂时让南京两法司的囚犯献米赎罪,联同两法司在应天府收缴的赃罚银货,一并查送南京户部,派人购买米麦,用来赈济饥民,宪宗同意。朱仪认为南京是根本重地,守备虽是武臣,也应听理事态严重的词讼,宪宗未允准,“命仍旧规行之”。
宪宗应朱仪奏请,恢复其岁禄为三千五百石。工科都给事中黄甄等因南京午门正楼遭雷雨损毁,因而弹劾朱仪及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李宾“昏迷欺罔”,请求将二人交付法司论罪,宪宗不从,仍加宽宥。南京监察御史李英及监察御史刘敬等分别弹劾朱仪不称守备之职,宪宗令其举荐可接替朱仪的人选,宪宗仍命朱仪留任,让泰宁侯陈泾协同守备。
朱仪与李宾、南京守备太监安宁会同三法司审录南京囚犯,朱仪等建议:“南京今年遭遇大旱,颗粒无收,来年春季的米价定将飞涨。请求令南京各卫所的官军,在来年春时浙江等布政司及直隶的苏、松诸府运粮运抵的当天,免去他们搬运、筛晒的费用,直接在码头支给正粮。三月间省下的耗米,令官军送交应天府的预备仓,以备青黄不接时平价卖出,以缓解民困。所卖的钱银,待秋收后买米入仓。”户部覆议,认为此事“果于军民有益,即听施行”,宪宗允准。
朱仪自称多病,请求回京调治,宪宗认为他堪负重责,不允辞官,加官太子太傅。朱仪逝世,享年七十岁,孝宗闻讣讯,为之辍朝一日,加赐其家米、布,命有司负责丧葬事宜,“赐祭者十三”,皇太子朱厚照及诸王亦皆致祭,其后又追赠他为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师,赐谥号“庄简”。朱仪死后,南京军民巷哭相望,葬于昌平北泽山二王墓。
朱仪在南京三十四年,整顿漕运,赈济灾民,颇有治绩,朱仪在逝世后,由其女婿、魏国公徐俌接任职位,成为明代“妇翁与婿同在大位”的一桩盛事。临终时抓着长子朱辅的手,比画“将士”二字,以忠义相勉励,朱辅袭封成国公后,恭谨儒素,不负父望。
朱仪,字炎恒,直隶怀远人,明朝中期勋臣、将领,东平王朱能之孙、平阴王朱勇之子。受命为南京守备,兼掌南京中军都督府事,加官太子太傅。为政廉靖持重、不求近名,在南京三十四年,颇有治绩。朱仪去世,年七十,获赠太师,谥号“庄简”,南京军民闻其死讯,纷纷巷哭相望。
朱仪的祖父朱能,是靖难之役时的名将,受封成国公,死后追封东平王;父亲朱勇,袭封成国公,历仕四朝,累官太保,随英宗北征瓦剌,作为先锋,战死于鹞儿岭。朱勇死后,代宗怒其“丧师辱国,以致误陷乘舆”,不允赐其祭葬,朱仪既申诉无门,亦不得袭爵,经礼部尚书胡濙协助,又经历了此前的改换太子事件,朱仪才得以袭封成国公,岁禄被削减至一千石。
英国公张懋请求与朱仪,前往英国公张辅及朱勇战死的土木堡、鹞儿岭等地祭奠,英宗允准,朱仪上疏自叙父祖功勋,请“赐以原禄”,英宗增其岁禄五百石。昭武伯曹钦等作乱,至次日被剿灭,英宗担心曹钦余党尚未就擒,于是令朱仪等分别守卫北京皇城六门、都城九门。
朱仪出任南京守备,兼掌南京中军都督府事。南京监察御史郑安因灾异上疏劾奏朱仪等南京文武守臣,请求将之罢免,宪宗并不采纳。朱仪因郑安之奏,上章辞官,宪宗不满,对兵部官员说:“朱仪受朝廷重托,应该勤勉任职,以符厚望,怎能因为他人言论就赶快辞避。”命兵部将此言转告他。
朱仪因长江南北受灾害影响,饥民流散各地,于是请求暂时让南京两法司的囚犯献米赎罪,联同两法司在应天府收缴的赃罚银货,一并查送南京户部,派人购买米麦,用来赈济饥民,宪宗同意。朱仪认为南京是根本重地,守备虽是武臣,也应听理事态严重的词讼,宪宗未允准,“命仍旧规行之”。
宪宗应朱仪奏请,恢复其岁禄为三千五百石。工科都给事中黄甄等因南京午门正楼遭雷雨损毁,因而弹劾朱仪及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李宾“昏迷欺罔”,请求将二人交付法司论罪,宪宗不从,仍加宽宥。南京监察御史李英及监察御史刘敬等分别弹劾朱仪不称守备之职,宪宗令其举荐可接替朱仪的人选,宪宗仍命朱仪留任,让泰宁侯陈泾协同守备。
朱仪与李宾、南京守备太监安宁会同三法司审录南京囚犯,朱仪等建议:“南京今年遭遇大旱,颗粒无收,来年春季的米价定将飞涨。请求令南京各卫所的官军,在来年春时浙江等布政司及直隶的苏、松诸府运粮运抵的当天,免去他们搬运、筛晒的费用,直接在码头支给正粮。三月间省下的耗米,令官军送交应天府的预备仓,以备青黄不接时平价卖出,以缓解民困。所卖的钱银,待秋收后买米入仓。”户部覆议,认为此事“果于军民有益,即听施行”,宪宗允准。
朱仪自称多病,请求回京调治,宪宗认为他堪负重责,不允辞官,加官太子太傅。朱仪逝世,享年七十岁,孝宗闻讣讯,为之辍朝一日,加赐其家米、布,命有司负责丧葬事宜,“赐祭者十三”,皇太子朱厚照及诸王亦皆致祭,其后又追赠他为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师,赐谥号“庄简”。朱仪死后,南京军民巷哭相望,葬于昌平北泽山二王墓。
朱仪在南京三十四年,整顿漕运,赈济灾民,颇有治绩,朱仪在逝世后,由其女婿、魏国公徐俌接任职位,成为明代“妇翁与婿同在大位”的一桩盛事。临终时抓着长子朱辅的手,比画“将士”二字,以忠义相勉励,朱辅袭封成国公后,恭谨儒素,不负父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