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谦谦君子(上)

唯有华夏 张天铭 1472 字 2个月前

话未说完,迹天涯摆了摆手。说道:“没事,你把这面旗子先穿到身上吧。”

“啊?”

“这面旗太容易掉色了,我已经让河理去安排人绣一面新的八星旗了。等绣好了,我来扛旗。”

“好吧。”

在华夏文明中,自古以来就有一个说法——用脚步丈量而来的土地最精准。

迹天涯郑重地拍了拍呼噜的腰,那是他不跳起来只能够得到的地方。“一会儿走的时候,你的步幅一定要尽量保持前后一致。”

“是。”对于迹天涯的命令,呼噜只管执行,不管原因。

再度出发之前,迹天涯特意按照呼噜一步的长度截取了一根麻绳。

这根麻绳,便成了华族用来计量长度的第一个标准单位,称之为“呼噜一步”,简称“步”。

试想一下,当人类史上第一次尝试去丈量一段比较长的距离时,一定会用这种“步行”的最原始方法。

而执行这件事的人,一定会是族群之中步幅最大的那批人。

用现在的科学推算,一个人正常行走时的步幅,约等于其身高的40%左右。

以姚明为例,他的身高是2.26米。经过计算,姚明的步幅就是0.9米/步。

那么比姚明略高一些的呼噜的步幅,就会无限接近于1米/步。

换句话说,很早之前的华夏文明中,“一步”就已经无限等于“一米”了。

或者说,现在世界通用的“一米”的概念,很有可能就是取自于远古时代东方的某位巨人,向前随意迈出的一步的长度!

到了华历8600年左右的唐朝,太宗李世民又将他自己的左右脚,各向前走出一步的距离,定位“一步”的长度,单位仍旧为“步”。只是在原有的长度上,增加了0.5米而已。

直到华历年9763年,法国科学家才将“一步”的距离重新定义回最初的样子,也即是呼噜的一步。

在早期的象形文字中,“米”字的图形是一些分散的“点”。而“步”字是两个“止”,凸显脚趾分开,两脚前后相随的行走之意。

两个字的共通点在一个“分”字。

所以,当这“步”字传到了欧洲,会被讹传为“米”字,也就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巧合的是,这个后来被国际上通用的“一米”的长度,又约等于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

为了掩盖自己窃取华族文明的事实,西方便将这个长度单位妄称为只是和地球的子午线有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