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太平天国猛将李开芳:从起义到就义的传奇生涯

1854年,即清朝咸丰四年,一场激烈的战斗在高唐州(今山东省高唐县一带)上演,这是太平天国北伐战争中的关键一战。此前,太平天国北伐军在平胡侯吉文元的率领下,历经多次战斗,于二月退至阜城,不幸的是,吉文元在此战中英勇牺牲。随后,北伐军继续撤退,三月抵达东光连镇。

四月,北伐军将领开芳率领六百多名马队试图突围前往临清迎接援军,然而,在途中得知援军已经溃败的消息,遂改变计划,转而占据高唐州,以此作为据点,与紧追不舍的清朝钦差大臣胜保的军队形成对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高唐州,开芳精心布置防御,利用城墙的朝向特点,朝西和朝南的城墙分别设置了软梯和地道,其余三门则以土木为垒,仅留一处缺口供出入,这样的布局使得北伐军在防守时能够灵活应变。自五月初十日起,北伐军多次利用黑夜掩护出城袭击清军,每次都能重创清军马队,尤其是六月十九日夜的一次突袭,更是将吉林马队冲散,并从南面一直扫荡到西南面,直逼胜保大营,使得胜保惊恐不安,只能自保。

同时,开芳在高唐州坚守期间,还派人回连镇向另一将领凤祥报告援军溃散的消息,并请求凤祥军撤退至高唐州会合,共同南归。然而,直到1855年正月,凤祥军也告失败。清帝奕詝得知后,对胜保进行问责,并命令僧格林沁率军前往高唐州,与胜保的军队合力围攻北伐军。

面对清军的重重包围,开芳在得知凤祥军覆灭的消息后,决定于二月初十夜突围。他率领五百多名战士从东门冲出,向东南方向疾驰,计划经过济宁进入江苏丰县,然后渡黄河南归。

四、冯官屯突围

1855年初,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在经历了多次战斗后,最终带领残部撤退到了山东茌平县的冯官屯。此时,清廷派出了以僧格林沁为首的军队紧追不舍,意图彻底消灭这支太平军。僧格林沁不仅带来了骑兵部队,还有大量步兵,迅速将冯官屯团团围住,并在四周筑起了炮台,对村内进行了持续的轰击,导致大部分房屋被摧毁。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李开芳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勇气。他指挥士兵们在村内挖掘了一条条复杂的地道系统,这些地道不仅能够相互连通,还设有多个藏身之处,以便于躲避敌人的炮火攻击。此外,在这些地道之外,太平军还巧妙地挖设了观察孔,使得战士们可以在地下监视清军动向,一旦敌人靠近至有效射程范围内,便能从孔中射击,给予对方致命打击。这种方法有效地减少了己方伤亡,同时也给清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尽管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但随着包围圈日益收紧,加上长时间缺乏补给,太平军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危急。为了打破僵局,李开芳决定尝试通过挖掘地道来实施突围计划。经过周密准备之后,3月8日夜(农历2月28日),太平军首先进行了佯攻,故意制造出一种试图从西南方向突围的假象。当清军放松警惕之际,次夜他们便利用之前秘密挖掘好的地道成功引爆了炮台前的地雷,炸开了一个缺口。趁着混乱,太平军迅速冲出,与守卫在外的清军展开了激战,一度取得了局部优势。然而好景不长,僧格林沁很快调动援军赶到现场,重新封锁住了突破口,迫使太平军不得不退回原位。

这次行动虽然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目的,却也充分展示了太平军顽强拼搏的精神面貌。事后,远在北京的咸丰皇帝得知前线失利的消息后极为不满,甚至亲自下旨责备僧格林沁等人作战不利。对于拥有数万兵力却无法彻底解决仅有数百名太平军的问题感到十分焦虑不安。

随着时间推移,僧格林沁调整策略,决定采用水攻方式对付冯官屯内的太平军。他利用附近运河引水灌入村庄,企图以此逼迫对手投降。果然,随着河水不断涌入,原本干燥的土地逐渐变成一片汪洋,严重阻碍了太平军继续进行地道作业的能力。即便如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开芳及其部下仍然没有放弃抵抗,他们多次尝试夜间突围,尽管每次均因力量悬殊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