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初期,三藩之乱是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清朝能否稳固对全国的统治。三藩指的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平南王之子尚之信以及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位藩王在明朝末年曾帮助满洲八旗军入关,并在清朝初年被赐封为王,各自拥有较大的权力和独立性。然而,随着清朝政权的逐步稳固,皇帝开始考虑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决定引发了三藩的不满,最终导致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等人的叛乱。
岳升龙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脱颖而出的。最初,他在永泰营担任百夫长。当吴三桂起兵反叛的消息传来时,永泰营内部也出现了动摇。营中的游击许忠臣受到了吴三桂的拉拢,准备投靠叛军。岳升龙意识到这一举动可能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威胁,于是毅然决定向提督张勇报告许忠臣的叛国行为,并且在暗中联络军民,共同逮捕了许忠臣。这一果断的行动不仅防止了永泰营的兵力流失,也为朝廷赢得了一个重要的胜利。
岳升龙因此受到了赏识,并在随后的战斗中屡建奇功。康熙十四年(1675年),他跟随西宁总兵王进宝参与了收复兰州的战役。这次战役中,岳升龙英勇善战,表现突出,不仅帮助清军攻克了兰州,还进一步推进到了临洮,为平定整个关陇地区奠定了基础。因为他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岳升龙被晋升为庄浪守备,并且不久之后又被提拔为黑城营游击,同时还被授予了都督佥事的衔位。随着战功的积累,岳升龙的军事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他由最初的百夫长一路晋升至登州、天津两地的总兵。
二、征讨噶尔丹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对于清朝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康熙帝亲自率军征讨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旨在彻底解决西北边疆的不稳定因素。这场战役不仅对当时的边疆安全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于巩固清朝在蒙古地区的统治也有深远的影响。岳升龙在此役中的表现,更是他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篇章。
噶尔丹是准噶尔部的首领,他在康熙年间多次侵扰清朝边境,严重威胁到了清朝的边疆稳定。为了应对这一威胁,康熙帝决定亲自出征,以显示朝廷的决心和力量。在此次征讨中,岳升龙被委以重任,负责带领三百骑兵保护粮草运输线的安全。这个任务虽然看似平凡,但在战争中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粮草的供应直接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
为了确保前线作战的顺利进行,康熙帝特地下令,赋予岳升龙、马进良和白斌等将领特殊的权力,允许他们在遇到副将以下级别军官违抗命令或临阵退缩时,可以先斩后奏。这一命令不仅体现了康熙帝对于这些将领的信任,也表明了他对此次战役胜利的决心。
在昭莫多战役中,清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役中,岳升龙所部严密保护了粮草的安全,使得前线部队能够持续作战,最终击溃了噶尔丹的军队。昭莫多之战是康熙帝亲自指挥下的一次重大胜利,它不仅沉重打击了噶尔丹的势力,还进一步巩固了清朝在蒙古地区的统治地位。由于在此次战役中的卓越贡献,岳升龙被授予了“拖沙喇哈番”的荣誉头衔,并被擢升为四川提督。
三、西炉之役
康熙年间,西南边疆的局势复杂多变,其中尤以西藏地区最为敏感。康熙帝为了加强对这一区域的控制,派遣官员入驻打箭炉(今四川康定),意图通过勘界来明确边界,加强管理。岳升龙作为当时的四川提督,被委派负责这项任务,显示了朝廷对他的信任。
在岳升龙执行勘界任务的过程中,西藏营官的行为引起了争议。四川巡抚于养志认为,营官的主要职责在于贸易,并不应该干涉地方事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藏营官喋吧昌侧集烈却开始集结兵力,占据了泸河东的各个堡垒,这无疑是对地方治安的一种挑战。面对这种局面,岳升龙迅速反应,派遣了五百人前往化林营驻防,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冲突。
于养志对于岳升龙的这一举动并不认同,并且上书弹劾岳升龙擅自调动军队。与此同时,岳升龙也向上级揭发了于养志的一些不当行为。在双方的争执中,康熙帝派遣官员前往调查此事。最终,调查结果导致于养志被判斩首,而岳升龙也被暂时剥夺了官职。
在西藏营官喋吧昌侧集烈击杀了明正土司蛇蜡喳吧,并伤害了官兵之后,朝廷不得不采取更为强硬的措施。提督唐希顺被派去讨伐叛乱分子,康熙帝同时命令岳升龙跟随军队一同行动。在平息了这次叛乱之后,唐希顺因病离职,岳升龙再次被任命为四川提督,继续负责该地区的军事防御工作。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岳升龙因年老体弱请求退休。考虑到他的母亲已经年过九十,岳升龙希望能够留在四川养老,康熙帝应允了他的请求,允许他入籍四川。一年后,即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岳升龙去世。直到雍正四年(1726年),岳升龙被追赠以"敏肃"的谥号,这是对他一生忠诚和勇敢的最终肯定。
结语
岳升龙的一生,是忠诚与勇毅的真实写照。他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一位深受信赖的军事领袖,不仅因为他出色的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那颗始终不变的忠心。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边疆治理方面,岳升龙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磨灭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