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了孙先生之后,李斯年转身寻找好友徐智摩。他发现徐智摩正在和大侄子李源顺、宋籽文、盛爱旖等一伙年轻人在闲聊。他们曾在上次打球时见过一面,也算彼此认识。
李斯年在国外求学多年,一回国便迅速完婚,因此在国内的社交圈子相对较小,朋友不多。而在这些有限的朋友中,徐智摩无疑是他最为熟悉的一个。他们二人一起在米国厮混了一年多的时间,臭味相投,兴趣相近,很快就成为了莫逆之交。因此,当李斯年确定婚期后,他第一时间便将喜帖寄给了徐智摩,而徐智摩也特意地从海宁乡下赶来,参加他的婚礼。旁边的李雅琳见状,也给了徐智摩这个前姐夫几分薄面,没有像上次那样当面出言讥讽。
徐智摩在一番热情的祝贺之后,半开玩笑地说道:“斯年,我看那位大人物对你颇为赏识啊,你莫不是要弃文从政了吧?他日你若飞黄腾达,可别忘了我们这些老朋友啊,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苟富贵勿相忘。”
李斯年听后凑过来,小声地回应道:“你放心,等我有朝一日做了教育部总长,第一个就提拔你去管理女生宿舍,如何?够兄弟吧?”徐智摩听后不以为然,只是轻笑了几声。
随后,徐智摩言归正传,问道:“你结婚之后有什么打算?上次你不是说自己是被老爷子骗回来的吗,那你还要不要回米国继续深造了?”
李斯年也收起玩笑的态度,他让李雅琳去和闺蜜们聊天,自己则坐在徐智摩身旁,认真地攀谈起来。
“我本来是有这个打算的,”李斯年坦言道,“但我大哥希望我能在国内老老实实的待上几年,毕竟父亲年纪已经很大了。而且,杜威教授知道消息后也给胡适之学长写了推荐信,建议我去北京大学任教。我过几天就要启程了。”
“你有个厉害的老师就是好啊,不过也挺巧的,”徐智摩接话道,“我过段时间也要去北京。”
“哦?你去北京有什么事吗?”李斯年好奇地问道。
徐智摩解释道:“也是那位胡适之先生,他邀请我去《晨报副刊》担任编辑,并与他一同组建诗社,推广新诗运动。”
李斯年听后眼睛一亮,说道:“我最近在很多报刊杂志上都看到了你的诗作,尤其是那首《偶然》,我实在是太
送别了孙先生之后,李斯年转身寻找好友徐智摩。他发现徐智摩正在和大侄子李源顺、宋籽文、盛爱旖等一伙年轻人在闲聊。他们曾在上次打球时见过一面,也算彼此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