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王娡(四)盖棺定论

由于汉景帝不幸因病离世,这一重大变故,使得王娡之子,当时身为太子的刘彻,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正所谓母凭子贵,随着刘彻登基称帝,王娡的身份与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从皇后变成了皇太后。

在此情形下,王娡作为新皇帝的生母,其影响力日益凸显。在她的庇护与关照下,她的娘家人,纷纷获得了丰厚的赏赐以及官职的晋升。无论是她的兄弟,还是其他亲属,无一不在这场权力更迭的浪潮中,受益颇丰。

毫不夸张地说,此时此刻,以王娡为核心的王氏外戚势力,可谓风头正劲、风光无两。他们在朝廷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手中掌握的权力,亦如滚雪球般越积越多。然而,这种过度膨胀的外戚势力,究竟会给王朝带来怎样的影响?是福是祸,犹未可知。

在刘彻即位的初年,当时的政治局势颇为复杂。以太皇太后窦猗房,皇太后王娡为代表的外戚势力在朝中,拥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太皇太后窦猗房,历经多年的宫廷生涯,积累了深厚的政治根基和丰富的政治经验。她背后所代表的家族势力,盘根错节,在朝廷的各个重要部门,都有着关键人物。

新兴的王氏外戚势力,以皇太后王娡为代表,同样凭借着他们的地位和手段,在宫廷内外编织起了一张,庞大的权力网络。

在这样的形势下,初登皇位的刘彻,尽管心怀壮志,雄心勃勃,但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他必须遵循“奏事东宫”这一传统,也就是将国家政务,向太后汇报。

当然,其中汉武帝刘彻母亲所代表的皇太后外戚势力,在权力面前还是稍显稚嫩。这个时期,他们对于整个朝政的影响力还是比较薄弱的。

而皇太后王娡,也深深的明白其中的门道。因此,此时的王娡并没有锋芒毕露。她更多的是规劝儿子汉武帝,给他支持,替他斡旋在各方的势力当中。而后,在不断扩大和发展自家家族的势力。

另一面,汉武帝的姑姑,也是他的岳母馆陶大长公主。她自认为在拥立刘彻登上皇位这件事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此便凭借这份功绩,对刘彻提出各种形形色色的请求。她的种种要求频繁且无理,令刘彻心生厌烦,却又碍于情面难以直接拒绝。

刘彻按照当初的约定,迎娶了馆陶大长公主之女陈皇后。起初,陈皇后确实获得了刘彻独一无二的宠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陈皇后不仅表现出“骄妒”的性情,容不得他人,还长年未能为刘彻诞下子嗣。她的这些行为和状况,使得刘彻对她的感情,逐渐有所疏远。

就在此时,深谋远虑的王太后,及时出面告诫刘彻说:“你刚刚即位不久,朝中的大臣们还没有完全心悦诚服地服从于你。之前你搞明堂之事,已经惹恼了太皇太后,如今又忤逆大长公主,如此这般,肯定会严重得罪她们。要知道,妇人的心思往往较为敏感,情绪也容易波动,想要取悦她们并非难事,你在处理与她们的关系时,一定要万分慎重!”

刘彻听了王太后这番语重心长的话语,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尽管心中仍有不满,但为了稳固自己刚刚得来的皇位,不得不暂时隐忍,稍微尊重馆陶大长公主与陈皇后。

这种宫廷内部的权力博弈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古代王朝中屡见不鲜。馆陶大长公主的自以为是,陈皇后的骄纵以及刘彻的无奈妥协,都反映了封建王朝中权力斗争的残酷和微妙。

王太后的告诫,体现了古代社会中尊重长辈、权衡利弊的观念。在那个时代,孝道和家族的和睦被视为至关重要,即使是皇帝也不能轻易违背。

可以说,此时围绕在汉武帝身边的多方势力,她们分别都有着各自对于权力和个人的私利需求。不过,在这些势力之中。作为母亲的王娡,对于汉武帝的支持,应该是最为真心的。

公元前 135 年的五月,对于汉武帝刘彻而言,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窦太后的离世,彻底改变了整个政治格局。

窦太后,这位在汉室宫廷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其影响力在过往的岁月里,始终对刘彻的执政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她秉持着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权力意识,使得刘彻在诸多决策上,不得不谨慎行事,难以完全施展自己的治国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