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摩诃山顶,两首领相会!

长白山位于齐州、淄川、北海郡三地交界处,因远望山巅常有白云缭绕而名曰“长白山”,山势峻拔,重峦迭嶂,绵延数十公里,素有“泰山副岳”之称,最高峰摩诃顶,高达二百多丈,气势雄伟。

长白山名字的由来,还有另一个说法。相传彭祖修行之时,收了两个弟子,一个名叫赤松子,一个名叫白兔子,后来,赤松子到庐山继续修行,彭祖则带着白兔子就来到长白山。所以世人称他们为“长寿白兔公”,称彭祖所修行的这座山为“长寿白兔公山”,渐渐在民间被简化为长白山。

长白山有文字记载始于晋朝,据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一书记载“长白,泰山之副岳,帝以乙卯封泰山,禅泰山下址东北肃然山,”另有解释,汉武帝在泰山上筑坛祭天,这被称为“封”;下了泰山又在肃然山祭地,这被称为“禅”。长白山则传就是汉武帝祭地的肃然山,因此被称为副岳。山势气魄虽不及东北之地的长白山,却也是久负盛名。

长白山地处华北平原中部,黄泛平原南部,泰沂山区北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谁如果控制了长白山,向西可威胁到济南,向东可威胁到淄博和青州。同时,控制了长白山就等于守住了鲁中南山地丘陵的门户,对于控制山区以南甚至彭城一带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地势险要,历代都有强人占据长白山,“因长白山接三齐之地,故多有盗贼据于此。”

王薄占据长白山,很快,官兵就将长白山四面围困,准备一举歼灭王薄。王薄此人虽然不是熟读兵书之人,但是却有独到的眼光,早就做好了打算。此时的山东、河南境内,因为不满当地繁重的劳役和官府的横征暴敛,到处发生民变,聚众起义,和官府对抗。张须陀大败卢明月,只是其中的一支起义队伍,平原富豪刘霸道于豆子坑起兵举事,漳南孙安祖、杀死当地知县,也聚众起义,孙安祖的同乡窦建德,因为资助孙安祖,全家被官府杀害,窦建德索性也加入义军,后来队伍也是迅速壮大起来。

王薄起事之前,就派人联系他们,让他们发兵援助,多方势力凝聚在一起,才不会被官府势力轻易吃掉。另外,王薄还在请一个人前来相助,这人就是杜尧杜伏威。

杜伏威是齐郡章丘县人,七八岁时,外出流浪不归,也不知在什么地方,学得了一身超强的本领,七八年后,返回家乡。少年的杜伏威依然贫困潦倒,却不吃苦,努力谋取营生之路,致使家中一贫如洗,无法养活自己。于是经常穿墙越屋,偷盗为生,后来结识辅公祏,成为生死之交。辅公祏的姑姑家以牧羊为业,普公祏经常偷羊来送给杜伏威,两人一起饮酒作乐。普公祏的姑姑怀恨在心,于是向官府告发了他们偷盗的事情。郡县衙役紧急追捕他们,杜伏威与辅公祏一起逃命,上了长白山的会仙峰,聚集了一帮人组成山匪,他当时年仅十六岁。

齐州、淄川、北海郡三地官府的人马,将长白山各个山口团团围困,如何出兵攻打,却是摇摆不定 。三路人马的主将牛金立,马有成,苏南章三人,一致认为,他们六千人马,围困对方一万人,虽然对方战斗力不强,但是占据地势之利,他们分兵攻打,没有胜算,只有将他们团团围困,时间一久,他们粮草断绝,自然就会不攻自破,而王薄却正是在利用这样的喘息之机,在寻找破敌之策。

半夜时分,满天的星斗闪烁,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山坡。义军首领王薄协同夫人林蓉儿,与杜伏威、普公祏,四人在黉堂岭如约相见了。

王薄握着杜伏威的双手说道,“久闻杜伏威兄弟的威名,今日终于有幸相见啦。”

杜伏威也客气的说道,“兄台过奖啦,谁不知道长白山知士郎的大名,今日一见真是三生有幸啊。”

王薄说道,“凭一己之力,想要举起义旗,成其大事,何其难也,如果大家团结在一起,万众一心,则事半功倍。所以王某力邀杜兄弟,一起携手共图大业,不知杜兄弟意下如何啊?”

杜伏威和普公祏对望一眼,互相点头,然后说道,“兄台所言极是,我们兄弟愿意归附在兄台帐下,但请王兄吩咐,我们绝对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其实两人之所以答应的如此痛快,也是因为他们虽然在会仙峰有了自己的势力,但是不足百人,还是实力太薄弱了,官府一旦清剿,他们只能四处躲避,到处流窜。杜伏威、普公祏两人一致认为,如此这般,他们难成大事,和王薄联手,兴许会有更大的发展,于是他们毫不犹豫的应王薄之约,在簧堂岭商议此事。

王薄见两人对此事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十分高兴,立刻邀请两人去摩诃山顶自己的大营,王薄设宴庆贺他们的加入。

酒席宴上,杜伏威一时酒壮英雄胆,豪气冲天,便拱手对王薄说道,“我杜伏威既然加入义军,就该有所表示。明日半夜时分,我带着弟兄们就下山,偷袭牛金立的大营,也让兄台见识一下我杜尧的手段。”

王薄一听,赶紧劝道,“兄弟不必着急,等到各地的援兵一到,我们一定杀得他们屁滚尿流。何必冒此风险,急于死战呢?”

杜伏威哈哈笑道,“兄台有所不知,牛金立此人,我最了解,但请兄台放心,我杜尧明日一战,定能让牛金立大吃苦头。”

王薄见杜伏威如此有信心,也高兴的起身说道,“好,那愚兄就等着你的好消息,等兄弟胜利归来,愚兄一定设宴为你庆功。”

正是:簧堂岭前握手欢,酒席宴上放豪言。

欲出奇兵立威风,抢个头功争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