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步伐匆匆,穿过雕梁画栋的门房,绕过庄严肃穆的照壁,沿着曲折蜿蜒的回廊直奔上房而去,每一步都透露出紧迫与坚定。
上房内,榆林总兵姜让,作为家族之长,正背负双手,在宽敞的大厅中来回踱步,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重大的问题。而姜瑄,姜家的老三,身姿挺拔地站在一旁,眼神紧紧跟随姜让的身影,内心同样波涛汹涌。他刚从大同归来,带来了沈槯的加急塘报,这份沉甸甸的战报,让姜家上下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弟!”
“二哥!”
随着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姜让和姜瑄同时回头,只见身材魁梧、气势逼人的姜镶已经大步流星地跨进了门槛。
“大哥,这么急着召我回榆林,到底有何急事?”姜镶顾不上寒暄,直接开口询问。
姜让深吸一口气,沉声道:“确有大事。建奴出动了二十万大军,正猛烈围攻大同,沈槯总兵已发来加急塘报,请求我们派遣援军。”
“什么!?”姜镶闻言,脸色骤变,声音中透露出难以掩饰的震惊,“二十万大军?此事非同小可,务必确认消息的真伪。”
姜瑄连忙上前一步,大声确认道:“二哥,此事千真万确。大同边军已与建奴先头部队交锋,并成功歼灭了两千多骑兵,我亲眼所见,绝无虚言。”
姜镶的脸色更加凝重,他低声分析道:“沈槯此前袭破盛京,活捉皇太极,这无疑是触怒了建奴。他们倾巢而出,誓要报仇雪恨,围攻大同也在情理之中。但攻破大同后,他们未必会立即西进榆林,更可能分兵南下,掠夺山西各地。然而,建奴的最终目标必定是京师,因此榆林暂时还算安全。”
听到这里,姜让不禁松了口气,只要榆林不受威胁,他便能安心许多。然而,姜瑄却忍不住问道:“二哥,那我们到底要不要派援军?”
姜镶眉头紧皱,显然对这个问题有着复杂的考量:“三弟,你糊涂了。出兵援助需大量粮饷,这笔费用谁来承担?陕西各府还是大同?难道要我们姜家独自承担?更何况,建奴此次来势汹汹,仅凭我们姜家的力量,即便倾家荡产,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去了也是送死。”
姜瑄闻言,面露失望之色,但姜镶的话却句句在理,让他无法反驳。
“不过,”姜镶话锋一转,“沈槯能在这种危急关头想到我们姜家,并派三弟你回来报信,这份情谊我们姜家不能忘。若他此次能化险为夷,日后我们必当相报。”
姜让闻言,点了点头,感慨万分:“二弟言之有理,我们目前也只能如此了。希望沈槯总兵能够吉人天相,度过此劫。”
在这一刻,姜家大院内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责任。他们知道,在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较量中,虽然榆林暂时安全,但他们作为大明的一份子,必须时刻准备着为国家的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紫禁城的深处,乾清宫的灯火通明,映照出崇祯帝疲惫却坚毅的脸庞。他刚刚结束了一夜无眠的批阅奏章,正准备端起那碗温热的参汤,以解身心的疲惫,却未曾料到,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正悄然逼近。
就在这时,兵部尚书陈新甲的身影打破了宫中的宁静,他几乎是跌跌撞撞地闯入乾清宫,身后跟着两个焦急万分的小太监,他们试图拉住陈新甲,却终究未能阻止这位心急如焚的大臣。这一幕,正是崇祯帝特意为大臣们设立的特权,旨在确保军国大事能够第一时间直达天听,彰显了他革除陋习、重振大明的决心与勇气。
崇祯帝见状,猛地站起身来,目光中闪过一丝惊疑。只见陈新甲被门槛绊了一下,险些摔倒,幸好王承恩眼疾手快,上前扶住了他,并调侃道:“陈大人,您可得小心些,这紫禁城的门槛可认不得您这位大忙人呢。”
然而,陈新甲此刻已无暇顾及这些,他匆忙从衣袖中取出一封火漆鸡毛信,声音颤抖地说道:“八百里加急,大同……同塘报……”
崇祯帝闻言,心中一紧,急令王承恩将信呈上。王承恩小心翼翼地接过信,轻轻抚平信上的皱褶,如同捧着无价之宝般将其递到崇祯帝手中。崇祯帝迫不及待地撕开信封,迅速浏览着信中的内容,片刻之后,他的脸色变得异常苍白,仿佛被抽走了所有的血色。
“建奴……二十万大军……”陈新甲见状,终于鼓起勇气,轻声询问。崇祯帝沉重地点了点头,确认了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王承恩和陈新甲面面相觑,心中都明白,这次建奴的来势汹汹,远非前两次可比。
崇祯帝在短暂的震惊之后,迅速恢复了冷静。他深知,大同只是建奴的跳板,真正的目标乃是京师与自己。于是,他果断下令:“陈爱卿,立刻向天下发出勤王诏书,调集各路兵马进京勤王,尤其是洪承畴与吴三桂,务必让他们火速率军前来拱卫京畿。”
陈新甲领命之际,又不禁担忧起河南的流贼问题。崇祯帝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无奈:“河南的流贼,只能暂且搁置了。眼下,京师的安全才是头等大事。”
谈及大同,崇祯帝的语气变得复杂起来:“大同的安危,并非完全取决于援军的多少。若沈槯与大同军民能够同仇敌忾,或许能守住这座重镇;反之,即便我们倾尽全国之力,也未必能挽回败局。这一切,都要看沈槯和大同百姓的造化了。”
言罢,王承恩与陈新甲不约而同地叹了口气,心中对沈槯多了几分敬意与惋惜。在这个充满尔虞我诈的朝堂之上,沈槯的直率与勇敢显得尤为珍贵,让人不禁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