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正经一十二 茅庐藏神通
逐道人,杀蛇妖,闻其行而知其人,这位“双叉河大王”焦平虽未睹面,但其行事之强势霸道,却不止一次的显现出来。
故而在自己还没准备好,或者没遇到修行瓶颈之前,焦平都不打算与其照面。
在回来的路上,焦平把最后一块赤鱬鱼干丢给了黑三郎,毕竟人家不仅是出了力,还冒了风险,自己也不能毫无表示。
至此,他从出生地带出来的“三鱼资金”就尽皆了了、全数清空了。
再度回到茅庐之后,焦平而今日常的功课,又多上一门,那就是“采气通经”。
采气通经脉,第一步是先改造经脉。
经脉在吸饱灵气之后,就会变得坚韧而富有弹性,变成“灵脉”,这样才能承担日后脉中高速行气时,带来的巨大负荷。
而“通经”,顾名思义,这一小境界通的就是“十二正经”。
人体的正经总共有十二条,统称“十二正经”,又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在道家的观点中,人体内拥有十二个脏腑器官,即五脏六腑、再加上心包。
“心包”就是心脏的外膜。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十二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
就此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在位置分布上。
十二经脉在人体的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其中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则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于脏腑,外达于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再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通经”也是按这个顺序来。
因此,“通经”首先要通的,就是“手太阴肺经”。
经脉之上又有节点,谓之“穴道”,借助穴道,就可以知道通经的进度了。
故而,“手太阴肺经”的通经修行,又有几句歌诀可以概括为: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次则侠白下尺泽,又次孔最与列缺,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