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3章 国防工事

佣兵1929 山有意 1108 字 3个月前

周文是在跟顾长官的告别宴上,才获知了这个消息,于是第二天就赶到工地来见周进宝,顺带也是跟他这个当年的老朋友告个别。

周文找周进宝当然不是要承包什么工程和采购项目来捞油水,而是另有用意。

得益于周文前两年跟校长的进言和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建议,校长决定在上海和南京之间设立两道国防线。

国防第一线主要由淞沪线、吴福线(吴江至福山)、锡澄线(无锡至江阴)构成的永久国防工事组成。在保卫上海南京、掩护上海前线部队退入内地持久抗战等行动。

第一道吴福线北起长江南岸的福山,向南经常熟、苏州、吴江、嘉兴到杭州湾北岸的乍浦,系保卫首都南京的第一道防线。

国防第二线,即无锡“第二道防线”,由锡澄线构成,北起江阴要塞,南至太湖边重镇的无锡,作为首都南京防御的国防第二线。

虽然现在两道国防线的总体规划和名字都跟历史上一模一样,但是其内容和质量,以及军委会的重视程度,都不能同日而语。

首先是建设的时间,历史上是1935年才开始建造,时间短、工程监督不力,导致很多所谓的永固型防御碉堡和工事都是豆腐渣工程,甚至很多工程在大战来临时都未能完工,建成后也缺乏管理和维护手段。

更让人无语的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应急方案,导致很多新调来的防御部队根本来不及熟悉工事就匆匆投入战斗。很多碉堡的大铁门被紧锁找不到钥匙,也不知道找谁要钥匙。

等好不容易砸开了大门,却是看到里面积水太深,士兵根本无法进入,而此时日军的进攻已经近在眼前。

而且,施工时的各级监督缺乏专业经验,只考虑严格按照图纸来进行,而图纸又是参照当时并不精确的地图来设计,自然就出现一些违背军事常理的工事和防御阵地。

周文记得后世资料纪录中,有这样一段当时国军高级将领的总结:“平地上的工事多数是孤单单地突出于地面,未利用地形地物背景。在有坟堆和小高地的地方,没有尽量将工事配置在高地侧斜面或反斜面,而是建筑在高地附近的平地上。”

“有的机枪工事建筑在山顶上,射孔很大,只求射界广阔,未虑及易被敌炮击毁的后果。也有的工事建筑位置较低,或因原有基础不固而下沉,势将影响火器的射程。机枪工事往往限于地形条件,不得不建筑在地面上,不够掩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