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为了社稷!王骥:我被忽悠瘸了!

王骥陷入了沉思。

毕竟汉王爷说得有理有据。

而且他曾经亲眼目睹山西百姓得穷困现状。

种种亲身经历正明明白白地告诉王骥,汉王殿下说的这些都是真的。

朱高煦见他沉默不语,也没有着急出言,而是给足了王骥接受这一切的时间。

其实他自从得知陈公甫不幸遇难后,就一直在暗中寻找新任学部侍郎。

这个人选,必须有勇有谋,且自身才华出众,重要的是年纪不能太大。

年纪大的经年老臣,说得好听点是老成持重明哲保身,说得难听点就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弘扬新学,比起推行新政,更加充满了艰难险阻。

解公豹与陈公甫一废一死,就是最好的例证!

如果选一个畏首畏尾之人主持新学推行,那还不如选个尸位素餐的招牌在那里放着,他朱高煦亲自下场算了。

所以,这个人选,并不好找。

直到吏部尚书蹇义上呈了补缺名单,朱高煦这才突然注意到了王骥,这位大明中期名将。

是的,名将。

王骥虽然是进士出身,靠科举步入仕途,但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名将。

这家伙一生堪称传奇,乃是与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成为大明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官。

王骥于永乐四年登进士第,授兵科给事中,后宣宗时累迁至兵部尚书。

这个时候的王骥还是个纯粹文官,但到了正统年间,这家伙就开始不走寻常路了。

正统三年,王骥与蒋贵分道夹击,转战两千余里,击破扰边的阿台军,迫使阿台汗、朵儿只伯远逃。

正统六年至正统十三年间,王骥总督军务,三次征讨麓川,因功封靖远伯。

正统十四年,王骥又率军平定湖广等地的苗人叛乱,获赐世券。

整个正统朝,似乎能打的一个都没有,需要倚仗这位文官将军。

但是,这也从某方面证明了王骥自身的文韬武略。

弘扬新学,无异于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正需要王骥这等文武双全的人才坐镇。

所以朱高煦没有犹豫,直接将他拎了过来,授以学部侍郎之职。

关键在于,王骥于景泰三年解职养老,但他热衷仕途并不甘心,于景泰八年参与武清侯石亨等人发动的“夺门之变”,迎立朱祁镇复位,硬生生给自家子孙后人搏来了荣华富贵。

事实证明,这王骥并不是个纯粹的文人,或者说他心中藏有不小的野望!

有能力,有野心,这样的人才,才是弘扬新学的最佳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