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的小动作,自然被朱元璋全都看在眼里。
不过,为了统一朝中权力,朱元璋暂时只能忍着。
等再靠一些日子,将胡惟庸提到丞相之位后,才是真正对胡惟庸动手的时候。
不过,相比于权力斗争,朱元璋还是更关心科举一事,为了避免无用的争端浪费时间,朱元璋直接拍板定下。
朝中百官见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无不看张天赐是咬牙切齿。
只有少数北方官员,对张天赐的态度很好。
而相对于文官,武官这一列就要平静许多。
先不说文官内斗和他们没什么关系,单说张天赐此举让文官中多了一方北人群体,就能减少武官在政治上面临的压力。
而张天赐也不是傻子,胡惟庸和朱元璋二人心底的小九九,张天赐自然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虽然张天赐对于人情世故只能说是及格,和这群政治老银币比起来毛都不是,但是张天赐可是看过史书的。
胡惟庸一案对于大明官场内部造成了巨大的动荡,但是张天赐却不打算改变这件事。
老朱集权,对于张天赐来说没什么坏处,或者说老朱集权或者不集权,对于张天赐来说都没有任何坏处。
主要是张天赐希望通过,日后胡惟庸的案子刺激刺激商贾。
虽然打算利用商贾发展后的力量对抗皇权,可是本质上张天赐更想做的还是平衡二者,让二者互相退让。
而不是让一方打死另一方,那样的话根本改变不了任何事。
早朝结束,朱元璋便将开春和秋收两场科举的试卷,以及对于南北分卷和科举规则发往大明各地。
别的不说,当全国士子知道大明第一场科举的规则,居然有动祖坟这一条时,所有人无不惊讶错愕。
朝廷现在都这么狠了?为了拿捏官员,连祖坟在哪都要限制?
一些提前知道南北分卷,却不知道具体规则的有心之士,在得知科举新规之后,也只能咬牙切齿的在心底暗骂张天赐。
一时间,整个大明王朝的士子之间,纷纷给张天赐冠上“毒士张”的名号。
对于天下人如何痛骂他,张天赐并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