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宴饮遥指杏花村

且隋 玄武季 2746 字 1个月前

李二嘀咕的这话,说得不是很清晰,但却被坐在一旁的武士彟听了个明白。

武士彟不由对这个看着器宇轩昂、但满脸戾气的青年感了兴趣。

“这是怎么了?怎么言语之间,似乎这小胡子对子灿很有怨言似的?”

“子灿真没有说错啊,因为这典故,可是自己在走南闯北的时候,无意间翻到一本北齐杂记,上面就说过这事。”

“怎么了?难道记载有错?”

……

武士彟不动声色,仔细观察李二的一举一动。

却听阿布继续在那里说道:

“这事还真有,我初次听了这个故事,便特意去了秘书省着作曹,找正在修《齐志》的着作佐郎王劭。”

“他很快便翻出当年武成帝和康舒王的书札记录的册子。”

“这个故事的原话是这样的,‘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

众人听了,连连点头。

心中俱是赞叹,这杨子灿看着年轻,还真是个仔细的学问家。

“汾清酒,之所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名满天下,主要原因有三。”

“一曰配方,特别是其中有一味填料,便是杏仁。”

“而这杏仁,便是来自酿酒之地漫山遍野的杏树,故此村落名之杏花村。”

“二是水。”

“常言说,佳酿之地,必有美泉。据说那杏花村中西去十余里,有葫芦峪中马刨神泉者。”

“泉水奔涌,味如醴,甘馨清洌,是酿酒的一等好水!”

“杨侍郎说的一般无二,那马刨神泉之水,的确如此,我是见过尝过的!”

一个黑瘦的文士抚掌说道。

原来是西河郡司法书佐朱知瑾。

阿布微笑向朱知瑾点头致意。

看来这位书佐先生,也不是死守庙堂,而是四处走动,多有关注民生风物。

“朱先生可知,这杏花村的汾清名之第三者为何?”

阿布很知趣。

做为活跃酒场的谈资,总要有多人参与为好。

况且,现在李渊是刚到任上,正是底下各个官僚借机展现才学的时候。

要多给别人创造机会,要懂事!

这样,才能在官场上将朋友交得多多的,敌人少少的。

朱知瑾有点激动,感激地朝阿布施了一礼,说道:

“各位上官请了!”

“我没有杨侍郎那般博闻广识,才华横溢,我就斗胆说说我的观察所得。”

“我汾州汾清美酒,之所以扬名天下,除了杨侍郎所说,还有一点应该是其独特酿造方法。”

朱知瑾缓了口有点紧张哆嗦的气息,接着道:

“汾州所产酒者,有羊羔酒、汾清、竹叶青,酿造中,除了上好高粱米,还要加入侍郎所言的杏仁,以及数十位名贵药材。”

“除此之外,在酿造过程中对水、火、器、时,十分讲究。所用器皿,需用北方砂盆,并得多次洁净才可使用。”

“首先,是一把抓高粱米的处理。”

“得经过清水淘洗、热水浸沃、文火蒸煮、摊饭冷却。”

“接着,是上好特制酒曲的处理,得经过捣碎清洗、晾干浸泡、滤取曲液等繁复手段。”

“第三,就是拌曲混合发酵的处理。”

“这个环节,最是讲究。”

“要将酒曲水液均匀喷洒在半温粮饭之中。这粮饭之堆,其温其味,最是考验一个酒师傅的能耐,由他决定何时何法下窖发酵!”

“在下窖之前,须得在酒窖四壁、窖底,撒上尾酒和酒曲,然后将粮米倒入酒窖正式发酵?”

“此期间,还须得追加投料多次!“

“如此旬月,我汾州羊羔酒、汾清、竹叶青美酒方成!”

朱知瑾好容易说完,接连咽下好几口唾沫。

脸色,变得绯红!

“好,好,好,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世人只道汾州佳酒之美,却哪知道如此佳酿,也需得历经千万艰辛!”

“来,德儒,各位,为子灿和知瑾的博闻雅识,为咱们汾州的物华天宝,干一杯!”

李渊心情大好。

于是邀请老相识高德儒共同举杯,与众人相庆。

接下来,各种菜肴,轮番上桌。

有这时候最有名的金齑玉脍、烤乳猪、炒鸡子……等等。

这金齑玉脍,其实就是清蒸鲈鱼。

但这道菜的关键之处,万万不是鲈鱼,而是所谓的金齑。

按照李渊的说法,这金齑是一种皇家密料,由七种配料混合而成。

分别是小葱,嫩姜,海盐,青橘皮,白梅,栗子和粳米。

其中,白梅最是关键,取其酸味去腥。

清蒸的鲈鱼,蘸着金齑,大家只吃得满口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