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历1621年,10月。
又一年的麦收,今年风调雨顺,整个澳宋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李大壮起了个大早,点齐粮食去交公粮,由于这些移民大多数都还在三年奴隶期,他们生产的各种农产品都必须上缴八成(脱了奴籍取得正式的身份以后税收三成),只能留两成当做他们的日常吃食。
等李大壮拉着车到了村中心发现交公粮的队伍已经排的很长了。
为更好管理和收税,新安附近6个开拓点全部改成的行政村,平时由一个新安派来的村长和两个村中自己选出的副村长共同管理。
由于穿越众给这群移民许下的承诺,导致这群移民争先恐后的涌向村中心上缴公粮,怕到时候没缴上公粮穿越众会回收他们的田地。
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轮到李大壮,验粮过秤,签字画押,一套流程下来李大壮共上缴小麦640kg。
上缴完,李大壮也没歇歇,直接去到水稻田里伺候水稻去了,他又耕出两亩地种植水稻。
财政部的人是怎么确定人家真上缴了八成粮食的呢?
以现在财政部的人力根本无法测算每一户人家打了多少粮食,所以他们想出一个办法,通过抽样得出当地平均亩产,然后在此基础上收八成,也就每亩地上缴的粮食是固定的,只会跟你种植作物的种类和当地当年平均亩产有关。
就比如这次,农业部通过抽样得出移民种植的小麦每亩平均80kg,那么每亩麦地就得上缴64kg小麦。
这产量和由穿越众国营农场的产量没法比,移民平均每人要照顾10亩麦地(每人强制摊派的任务),为了不抛荒地被回收,还得在另10亩地上象征性的种上各种杂粮蔬菜之类,就算是酷爱种地的大明超人也没法精耕细作,更别说移民普遍没有多余肥料使用,能每亩打出平均80kg小麦都算是土地肥沃了。
平均每亩80kg,但是由于个体差异有些人种的地就低于这个值,有的人种的地高于这个值。
财政部的人也考虑过这个事,但最后还是采用这方法,因为现在澳宋的土地肥力都差不多,能影响产量的就是人力投入了,少收的粮食就当作努力耕种的奖励,多收的就当你没那么努力的惩罚吧。
当然你的亩产如果连缴税的64kg都达不到,那么就只把税收人员请到你家实地测算有多少收多少,放心这样也饿不死你,澳宋目前杂粮(土豆,红薯之类)不收税,只要你肯努力饿不死你。
要是你当懒汉不干活(受伤的可以根据情况减免税收甚至拿补贴),那你就饿死吧,穿越众又不是开善堂的。
劳作了一天的李大壮来到了村里是饭店,拿出一袋3重斤的新麦面粉放到桌上当餐费,店家把麦粉收下过秤以后,去给李大壮配餐去了。
饭店是这个村子里第一个商业建筑,移民们基本都是单身狗,每天的劳作又重,实在是没那个时间和精力去做饭了,就找出几个会做饭的人帮大家专门做饭,然后大家把穿越众分给的口粮交给这几个人集中料理。
形成了一个食堂,后来由于地里的作物陆续成熟有了贫富差距这里就变成了一个饭店。
李大壮决定今晚吃顿好的,没一会儿店家就给李大壮端上来几个大白馒头,一盆咸鱼汤,一盘儿时蔬炒肉干,还有一大杯杂粮酒。
吃着吃着李大壮的眼泪就下来了,他在大明一辈子也没吃过几次细粮,每年收完稻子以后交了租子剩下的稻米根本不够吃,只有拿出去换成粗粮才能供一家吃到来年,这还是年景好的时候,年景不好的时候还得去找地主借高利贷才能活过一年。
他现在只要想,天天都能吃上细粮,李大壮的亩产比平均高,缴完税都还有400斤出头的小麦,磨成粉也还有300斤。
“可惜爹娘被那该死的地主害死了,没福气过上这顿顿细粮的好日子了。”李大壮暗叹道。
在李大壮享受新麦时,水磨区的鲁大海也在享受今年的新麦,他端着一个大海碗努力的对付着里面的面条。
“新麦擀的面吃着就是好,等会儿还要值夜班得多吃点。”鲁大海在值班室里自语道。
现在这个时代大明的小地主可能都过不上每天嗯造面条和海鲜的日子,而在澳宋的鲁大海作为一个基层治安员居然过上了这种好生活。
西历16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