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京城(一)

朱门继室 谢安年 2523 字 20天前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匆匆而过。转眼间,春暖花开,已经到了暮春时节。

前几天,沈月尘接到娘家寄来的书信,说是她的父亲沈志云受到工部尚书陈达的提拔举荐,被任命为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不日即将奔赴京城就任。沈志云从前是莱州知州,官从五品,如今,他官拜清吏司,居官正五品,绝对可以算得上是高升了。

虽说,李政登基还不到一年,但是他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对朝廷内外,进行重新洗牌换血了。

近半年来,朝中不少官员被罢免抄家,或是沦落成了阶下囚。一朝天子一朝臣,官场风云突变,有人走,自然有人来。

沈志云虽是地方官,但在京城一直有人脉,很多年轻时结交的同窗同科,听说他成为了德州朱家的新亲家,纷纷替他牵线搭桥,让他和许多京城很多显贵之人攀上了关系。

工部尚书陈达便是其中的一位。陈达乃是地地道道的太子党,打从李政还是太子时期,他就这样一直忠心耿耿,如今李政成了皇帝,自然对他这个心腹多加信任。

陈达之所以会沈志云来京中做官,一来是因为沈志云这个人很会办事,态度好又舍得花钱,二来也是因为他和朱家的亲家关系,而朱家和阮家又是沾亲带故。

此时,京城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今圣上最宠爱的妃子,就是静妃阮琳珞,据说只要她能生下皇子,还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皇后娘娘。

阮家本就是功勋之家,阮西平前阵子又平定西北余党,立下了不小的战功,博得君心大悦。阮家正值大势,陈达提拔沈志云也不过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沈月尘听了父亲的高升,心中毫无喜悦之情,反而多了几重担心。站得越高,跌得越痛,眼看着虽然得势了,可是未来谁也不好说。她宁愿沈志云少些野心,安于做一个地方小官,平安度日。

别的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平平安安,踏踏实实过日子。

不过,沈月尘虽然这么想,但是她的想法一点都不重要,毕竟,沈志云和她之间,并不存在那份父女之间那份真挚的亲情。她劝不住他的,没由来去浪费口舌,惹人生厌。

沈志云升了官的事,朱家人倒是表现得很高兴,正所谓“士农工商”,一旦进入仕途的人,自然都是希望可以一路高升,做官做大官。

朱老爷子亲自发话,让府上为沈家准备一份厚礼,虽然两家来往不多,但是,往后应该是一点一点亲近起来了。

沈月尘一看那礼单,顿觉惶恐,只觉有些太过了。谁知,朱老爷子却摆手道:“孩子,你也推辞了,如今你爹是正五品的京官了,体面得很。咱们虽然是亲家,可是面子上的功夫,还是不能省。”

朱家有自己习惯和信赖的人脉圈子,什么人可交,什么人可信,他们有自己的分寸。沈家步步高升,对朱家而言是好事也是机会。

又过了几日,沈月尘又接到了沈老太太的亲笔信,从寥寥数语的信上,可以看出来老太太此时此刻地喜悦之情。

老太太欢喜万分,所以写信回来,让沈月尘择日带着朱锦堂一起来到京城,到沈志云的新府上小住几天。

沈月尘看过了信,微微一笑,小心翼翼地把信收进信封里,然后抿了一口茶。

最近,朱锦堂为了筹粮的事,忙得不可开交。

眼看交粮的期限就快要到了,朱锦堂勉强才能凑够数目,亲自向刘府尹交差。朝廷筹粮,不似寻常的买卖交易,有商有量,有利可图。每次筹粮的价格都是是市面上平价米价格的一半,甚是有时候更低,连三分之一的价钱都没有。与其说卖,还不是说是白拿,说得再不好听点,简直就是在抢。

西北边境刚刚平复,蒙古一带又不安生起来,频频闹事,不是洗劫村庄,就是截杀商队,闹得百姓人心惶惶,纷纷拖家带口往关中一带迁移逃难。朝廷对此事颇为看重,立刻调拨兵马,增加驻军。

今年,朱家损失了不少钱,先是粮仓失火,随后又是朝廷筹粮,虽然他们都勉强撑了过去,可是德州城的商铺,已经无粮可卖了,而城外已经无粮可收了。

如今,德州市面上的粮食有一半都是黑市米,价格起伏不定,说变说变城中的说书人,讽刺米价堪比金玉,还把碎米称为碎金。

朱家作为城中大户,已是无能为力。若是从前,他们绝不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德州一带市面上的粮食近六成,都是朱家所有,可如今,却是一成都补不上了。

朱锦堂有心想要稳住粮价,偏偏赶上这个节骨眼儿上,登州一带又爆发了瘟疫,城里城外中断了一切贸易往来,不管是人还是物,只许进不许出。

如今,黑市的粮价已经涨到了一石米十贯钱,而且还是最最下等的碎米。

午时刚过,朱锦堂从外面回到家中,依旧沉着一张脸,神情不悦。

沈月尘知道他心情不好,忙让吴妈带着明哥儿和丫丫去外面玩耍,自己则是亲自服侍着朱锦堂更衣擦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锦堂跑了一个上午,也没有找到进米的渠道,眼看着粮价越来越高,他心里不禁有些着急了。

沈月尘端了茶给他润喉,见他低头不语,也不出声打扰,只是继续摆弄着花瓶里插着的海棠花,拿着小剪子,剪掉上面不必要的枝叶。

朱锦堂见花开正好,心情不免缓了一缓,淡淡道:“这花侍弄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