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皇宫内的母子情深

“你被邀至东宫饮酒?”

母子俩回到内室,杨妃已知此事。儿子与太子的关系一向微妙,早年间争斗激烈,近年来虽稍有缓和,却未到共饮一壶的地步。

“儿子大约猜得出其中缘由,你方唱罢我登场,政坛之上永无冷场之时。”

何恪笑说着,杨妃在一旁点头示意。既然太子抛出了橄榄枝,无论是否接受,他们必须给予回应。

“你有何打算?”

如今儿子已长大,杨妃不能再替他做决定,只能听取儿子的意见。

“救命之恩必当报答,若非他及时援手,母亲或许再也见不到我,这份恩情何时回报,看他今后如何行动吧。未来之事无人知晓,就交给时间揭晓。”

吴王脸上重现往昔的笑容,杨妃松了口气。作为母亲,她并不纠结琐碎之事,儿子成功与否,只要重拾昔日的自信,以他现在的实力,未来必定大有作为。唯恐这次的挫败让他一蹶不振,那才是真的无望了...

吴王在神秘的魔法国度中结束了短暂的远行,重返京都的消息如风中的魔法粉尘般迅速飘散,引起了贵族们的热议。皇帝未召见他之事瞬间成为街头巷尾的魔法传说,许多人揣测,这位曾经威震四方的王已沦为无足轻重的存在,在宫廷的权力游戏中再难有发言权,恐怕不久后便会在王宫深处沉思反省,此生辉煌已成过往。

正当众人以为王室兄弟间的纷争已然尘埃落定时,太子竟向杨妃娘娘的宫殿献上了神秘的魔法礼物,一时间谣言四起,曾经的刀光剑影难道已被亲情所替代?然而,权力的森林里,唯有利益才是不变的真理,友爱犹如易逝的晨雾,官员们对此心知肚明。吴王失宠于帝王,若太子能将他拉拢,对他而言,无疑增添了未来的助力。只是,这助力是福是祸,只有时光的魔法镜才能揭晓。

吴王麾下的追随者闻讯归来,纷纷递上拜访的魔法请柬,却被吴王拒之门外。这些人心如浮萍,靠不住的他们在吴王心中早已被划为外人。既然选择了何乐为,吴王就必须扫清身边的障碍。若带上这些摇摆不定的追随者,非但无法助何乐为一臂之力,反而可能招致灾难。

这些人原本只是履行礼节,毕竟他们的靠山重返京都,拜访一番本是常理。如今吴王拒绝相见,此事与他们无关,走过场后,未来如何,只能听天由命。于是,他们在吴王府紧闭的大门前放下请柬,不再请求入门,转而寻找新的机遇,因为吴王府的门扉打开之日将屈指可数,他们不能将自己的命运束缚于此。

其中,有几位坚贞不渝的忠诚者,每日都会送来一封请柬,直至吴王愿意接见。他们誓死跟随吴王,而吴王何格此刻也需要甄别,他们的忠诚是否源自内心,抑或是别有所图。还需时日观察,方能知晓。

一个月后,来自长安城与高句丽的粮船启程,满载着供给何乐为的魔法谷物。何乐为已做出决策,这个寒冬,他们不发动战争,而是整顿草原,待到春风拂面之时,再向薛延陀发起猛烈的攻击。

然而,朝廷中有不少人反对,他们担忧军队在草原的驻扎消耗巨大,如若拖延一个冬季,国库将面临枯竭。于是,他们计划上书给何世民,请求帝王向何乐为下达命令,趁着胜利的势头一举攻下薛延陀。

然而,何世民并未理睬他们的建议,对国家大事,他自有深思熟虑。在这片陌生的异域,加上多数图厥人的反叛,如何能信赖这些图厥人守护我们的后背?若将命运交予他们,一旦再起叛乱,吴王何乐为又如何救援?又有谁能救出何乐为?

当何世民的神圣谕令传至草原,朝廷中的异议也随之消散。这些人再不敢议论此事,何世民已将战场决断之权授予何乐为,凡涉及沙场与草原之事,何乐为皆可先行动后报告。朝廷内的纷争言论,何世民也派信使告知何乐为,让他自行裁决。

“这些朝廷官员懂什么,竟让我们此刻发动攻势。真该把他们都带来亲眼瞧瞧,这儿已开始飘雪,这种气候下作战,岂不是要冻毙士兵?”

苏定方看着朝廷传来的奏章,痛斥其作者。若非情势所限,苏定方必定亲自返回长安,把这些人口舌之徒带到草原,让他们站在帐篷门前,不必策马冲锋,只需忍受两天草原的严寒。

原本守卫轮班是两小时一次,但如今这暴风雪肆虐,一小时便已难以为继,于是哨兵改为一小时一换,唯有如此,才能熬过这恶劣天气。

“文臣与武将向来不合,彼此看不顺眼。他们只知纸上谈兵,无需太过介怀。”

牛进达年长,对朝廷文官嗤之以鼻,那些人平日舞文弄墨,遇事却无半分用处,大唐的江山还得靠他们这些武将保全。

两人交谈间,发现何乐为并未参与,他究竟在专注观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