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马和一只眼戴着眼罩, 一只手比划着钩子。

若是真的打劫了什么国家之类的,朱高炽只能说那是他天赋使然。

洪武十八年四月。

倭寇骚扰东南沿海。

沿海百姓惨遭屠戮。

所幸当地卫所快速出手,平息了倭患。

而真实情况是,那群倭寇乘着船抢劫之后,就快速离开了。

朱元璋闻听战报大怒。

立刻安排信国公汤和巡视南方,修筑城防,做好抵御倭寇的工作。

另一边。

紫禁城。

东宫。

一个读书人正负手而立。

跟如今十一岁的皇长孙朱允收讲着什么。

“如今大明沿海之所以经常有倭寇袭扰,其根子还是在于禁海政策!天下财货交通 本就有其自己运行的规律,如今硬要堵死海上贸易这条路,也难怪倭寇们会横行。

这个道理跟元蒙人总是南下抢劫是一样的,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只能诉诸武力!”

朱允收看向读书人。

“希直先生,您觉得,应该怎么解决倭患?”。

眼前的希直先生。

本名方孝孺。

洪武十五年被地方官员举荐,蒙朱元璋亲自接见。

方孝孺自幼十分聪明,拜大儒宋濂为师。。

说起来跟太子朱标还是同门师兄弟。

朱元璋对方孝孺十分欣赏,曾经称赞过他。

不过那时候的方孝孺只有25岁,朱元璋觉得这样的人才应该留给子孙后辈用,并没 有将他召入朝廷做官。

何况方孝儒的施政方针,讲的还是儒家仁政那一套,跟朱元璋如今的严刑峻法治国 理念还是有冲突的。

朱元璋本人也知道刚不可久,但是为了子孙后世,朱元璋还是宁愿顶着骂名, 一直 实施严刑峻法~。

而事实上老朱的良苦用心也在一次朱元璋跟朱标的对话当中可见-一斑。

朱标劝朱元璋不要乱杀无辜,朱元璋指着地上一根长满刺的荆棘,让朱标将这根荆 棘捡起来握在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