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把密折给咱!”一把抓过奏折,朱元璋仔细阅读起来,他先前只是大致浏览,粮草被毁的事情让他气愤不已,后面的内容也就没心思看了,在他看来,没有比这事儿更糟的了。
“还真是。这个徐天德一点儿都不着急,难道说北平不缺粮?”
“父皇明鉴。中书省和大都督府的眼睛都盯着惯常的军粮,却忘了北平、山东一带的军屯已经在一年前开始种植红薯、土豆,想必有些收获。以这两种作物的产量,囤积起来一个月的口粮当无问题,只不过这两种作物不如稻米那么好吃罢了。”朱标笑着回答。
朱元璋听罢点了点头,心情稍有放松:“咱把这茬儿给忘了,难怪徐天德稳得住。果然是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而且,土豆、红薯都是存储在地窖里,隐蔽性强,放火烧粮的手段,没有用武之地!”
“那这么说,不着急给北平运粮了?”朱元璋转了话题,“哎?不对啊!红薯土豆在军屯的推广都是由你负责,你事先就知道北平不缺粮,方才在朝上为何还建议施行开中法?”
“土豆红薯虽然亩产量高,但北平所在边塞之地,种植面积不大,所得有限,且不宜长期使用,因此解一时之急尚可,不是长久之计。土豆红薯这种粗粮应与惯常的稻米细粮搭配,从而减少北边对于漕运的依赖。所以,短期来看,海路运粮是当务之急,施行开中法是中期打算,疏浚运河,保证漕运畅通才是长久之计。”
“着啊!很有长进嘛。”朱元璋原本阴沉的脸喜笑颜开,“那天德所说的北平奸细一事,你怎么看?”
“儿臣以为,想解决此事非一日之功。当年北伐,顺帝北逃,我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大都,肯定留任了许多官员、收编了不少士卒。如今北平一带的官吏、守军,可以说方方面面都有元廷旧人,扩廓若在其中安排细作,那我军在北平一带的虚实,他肯定知道不少。”
“就算要揪出奸细,也不可能短时间内排查这么多人,否则动静太大,打草惊蛇。儿臣建议,加快锦衣卫的筹备,派得力之人先行前往北平,配合魏国公暗里调查。儿臣不自量力,请旨时机恰当之际前往北平,请父皇允准。”朱标说完,鞠了一躬。
“诚然,不先排查一番,确实不好下手。锦衣卫的事情,你去找大都督府,务必月内把队伍建起来。至于你去北平的事情,容咱想想。”
“儿臣遵旨。父皇对锦衣卫指挥使,可有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