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柏林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是?”哈维问道。
“保罗·范霍文,荷兰的导演。”徐嘉说道。
他来之前做过功课,这位导演虽然是荷兰出身,但投资大多来自美利坚,也更多在美利坚电影圈厮混,以限制级电影着名,料想哈维应该不陌生。
“《本能》的导演,那我知道了,去年他的作品《她》还获得了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我们两个算是老朋友了。”
哈维神色变得轻松起来,保罗范霍文在独立电影圈同样赫赫有名,两人有过不少接触。
“是么?我还通过韩三平导演认识了本届柏林电影节评审团之一的王权安导演,若是再加上保罗这个评审团主席的话,做起事来就更稳妥了。”徐嘉又是装作不经意回答道。
三人眼神齐齐一变,对于韩三平这个名字显然都不陌生。
他们也恍然大悟,怪不得嘉行一个民营企业能在华夏电影市场顺风顺水,果然不简单。
“电影节这一块,我们迪十尼并不熟悉,不过在我看来,那只是失败者的狂欢,只有在主流混不下去的人才会聚集于那里,妄图搏得回归的机会。”
罗伯特的言语尽管刻薄,可哈维脸皮抽了抽,还是没有反驳。
一个是不敢,另一个则是事实确实如此。
独立电影界但凡混出头的人,无不向往着主流电影界,他们有许多人是在主流取得失败,驱逐出去后,才想要重新积累名誉再挤回去。
国内最早的第五代电影人,如老谋子、陈凯哥这些则是没有办法。
当时华夏压根没有电影市场可言,就没有商业电影的出路,当然只能一头扎进独立电影的浪潮中,而这里也是大多数第三国家电影的归宿。
如现在,哪怕国内某个电影再度获得欧洲三大的奖项,观众该不买账还是不买账。
很简单,商业市场选择权是在观众手里,他们大多数选择哪部电影,哪部电影才叫成功,而不是评审团这少数人去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