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状元梦

“第二个人同样是江西人,名叫夏……”老郑直没有理会郑直的大言不惭,缓了缓,说出第二个名字。可就在这时,郑直突然听到阵阵钟鸣之音,再睁开眼睛,已经是在学舍地上。

远处晨钟之音还在继续,看看窗边天色,梦醒了。郑直赶紧起身点着油灯,提笔开始将梦中老郑直告诉他的那些题目还有药方记了下来。这学舍虽然登记是六个人住,可从郑直住进来那一天,就没有见过同学舍的其他五个人。据说那五个都是京师勋贵子弟,不过是在武学挂一个名,然后就找了理由请假了。因此他也不怕妨碍到谁或者泄露什么。

说实话郑直没想到还能够第二次和老郑直在梦中相遇,所以完全没有准备。可显然,老郑直就比他想的周全,不但给他规划了走文官路子,还利用这两年的时间搜集来了本科试卷。想到这郑直心中忍不住激动,甚至浑身颤抖。无他,他今年才十三岁,倘若本科乡试高中,明年殿试登榜,那么郑直就成了国朝最年轻的进士了。至于状元,他想想都觉得心虚。郑直的字还勉强可以入眼,可这学问,实在不值一提。别说旁人了,就是和仲兄郑二虎相比,也差的很远。因为幼时被家中舍入隆兴观将近六年,相比于其他兄弟,郑直除了在隆兴观中看了些骗人把戏,会了算筹,懂了律例,练了一手快书外,其它的就乏善可陈了。

不过片刻,满满两张的考试题目已经被他默了出来。看着纸上的一道道试题,郑直之前的心虚竟然慢慢消失了,代之以一种压抑不住的冲动。据他所知,国朝最年轻的状元是个江西人,叫什么不晓得,可当时那人中状元的年纪是二十岁。倘若郑直明年高中,那么就是十四岁,只是想想就让他心神摇曳。平复心情之后,郑直赶紧收好试题,简单吃了两个饽饽后,出门前往劝忠斋,准备训导升堂。

拜去年威远堡之战所赐,郑虎获得了增援山西的京营总兵、大将军、保国公朱晖赏识,因此得到了一个京卫武学的学额。郑家五兄弟中,除了叔兄郑三虎、季兄郑四虎早逝外,也就郑直还没有个着落,郑虎直接把学额给了他。

京卫武学专门培养在职武官,应袭舍人,武职官员其余弟侄。因为获得武学生身份后,不但可以通过兵部考试,参加文举、武举;还可以凭借平时在武学的成绩,参加由兵部主持的会举,补缺京营。因此京卫武学的学额一直都十分抢手。郑直对这个意外之喜自然欣喜若狂,在六月鞑子退走之后,就迫不及待的跟着押解教匪和获罪官员的车队,来到了京师上学读书。

也因此,郑直不需要向郑二虎一般还要参加真定府知府主持的考试,也不需要求托直隶提学御史做什么充场儒士,只要能够通过七月兵部在武学内举行的考试,就可以参加八月的秋闱了。

辰时初刻训导升堂,幼官子弟序立,分东西序揖、退,俟训导还斋、画卯、背书、授书、写仿,未时末刻散堂。饥肠辘辘的郑直回到学舍,再次吃了两个饽饽后,换了衣服直接出了武学。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两件事。第一件事,按照老郑直说的,找到个功课好的,将这些题请他做出来,然后背过。第二件事,就是务必想办法通过下个月的兵部考试。这第二件事甚至比第一件事还重要,毕竟倘若无法通过兵部考试,那么郑直就算将那几十道考题全都背的滚瓜烂熟也无济于事。

第二件事他想了一整天还没有个头绪,不过第一件事却已经有了法子。

“小郑今日来的早,就多担待些。”大腹便便的禅师说着将一叠经文交给了急匆匆赶来的郑直。

郑直道谢之后,接过来,走到了不远处的书案,立刻开始誊抄。

国朝文臣入仕正途,惟有进士、乡科、岁贡、选贡而已。可并不是只能走这举业才能得到官身,在各个官署内充任书办同样可以。虽然书办并无任何具体职位,只是予冠带,可终究是官身,食官禄。

这也是郑直来到京师以后才知晓的,因此一无是处的他于去年年底在刚刚那位占乾和尚的帮助下,应募做了智化寺的书手。之所以选择这一家,是因为此地是英宗时的大太监王振“舍私宅”并亲自主持修建的。英宗复位之后,感念王振,智化寺自然也就格外受到宫中青睐。连带着在这里誊抄的书手有很多都获得内官们的赏识,推荐到了内外官署充任书办。

郑直比不得武学其他学生,哪怕他从去年六月底一入学就日夜不停的研习功课,终究底子太差,每次考试勉强处在本斋中游。眼见着文举无望,武举更比不上那些应袭舍人,郑直就不得不另寻他法。离群索居六年,郑直明白一个道理,靠谁都不如靠自个最稳妥。而昨夜的梦,虽然打乱了郑直的安排,却又为他打开了一扇门,指明了一条阳光明媚的大道。

郑直并不是来的最早的,有人一大早就会来此誊抄,而这就是他今日来此的目的,为了接近坐在靠窗位置,此刻正在全神贯注誊抄的书手沈传。能够考上功名的自然都是人中翘楚,可并不代表考不上的就都是庸才。此人是北监的监生,据说有大才,唯一的缺点就是遇事紧张。因此连考两科乡试都落地。不是学识不够,而是身体根本坚持不下来。因此才在几年前入智化寺,以图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