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爱才之心

在创作过程中不需要更改角色名称,策问环节是由主试官提出当下急需解决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生产等问题,由应试者表达观点并给出书面答案。虽然这个环节有一定意义,但是很多读书人的见解往往偏于纸上谈兵,提出的对策并不切实际,甚至显得愚昧可笑。实际上,就算是朝中的衮衮诸公,有时看法也挺逗趣的。大家都明白这一点,所以在评价时,只要应试者的经义和诗赋做得出色,策问部分如果不是特别离谱,通常还是能够过关的。

然而,李学士属于少数的主战派,并且曾因坚持立场而遭到打压贬谪。幸运的是,他在过去一年里得到了宋徽宗的重新启用,官复原职。因此,他决定从科举的策问环节开始着手整顿,提升朝廷人才的质量。对于那些策问答得差劲或者过于功利主义的考生,李学士毫不犹豫地打上大大的“不合格”。

当他看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比如将农业问题与天子治理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人认为皇帝无道才会引发蝗灾;面对金辽可能的南侵提问,竟然有人提议学习孔子周游列国的方式逃避,或者主张用大宋的财物,派遣公主和亲,割地赔款以换取所谓的长期和平。对此,李学士愤怒至极,直斥其愚蠢荒谬!

尽管主战和主和之争是个敏感问题,李学士如果仅因为策问偏向于讨好金辽而否定考生,恐怕会引起礼部复审官员的反对,尤其是如果他们本身就倾向于主和。为了确保筛选掉这类人,李学士必须在经义、诗赋和论着中寻找考生的瑕疵。如果确实找不到别的理由,他就不得不鸡蛋里挑骨头,判个不合格。毕竟作为主考官,他的意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其他考官多少会尊重他的判断。即使到了礼部复核阶段,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动,毕竟复审只是个形式而已。

李学士一边愤慨地批阅着试卷,一边寻找不合格的理由,连续否定了上百份试卷,只给出了寥寥几个“合格”。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疲劳。直到他看到了一份格外显眼的试卷:“嗯?字体真好!”

李学士眼前一亮,发现这份试卷是由专门的人抄录的,抄录者的字迹虽然清晰,却并无过人之处,甚至还略显平庸。但与这份试卷相比,之前的几份简直就像狗屎一样不堪入目。李学士看出,抄录者在抄写这份试卷时,竟被其笔法所牵引,使得字迹有了飞跃般的进步。

李学士对此颇感兴趣,浏览了一下试卷的其他部分——经义、论和诗赋虽非旷世之作,但也称得上优秀,更让他感到惊奇的是,这篇试卷给人一种行云流水般从容不迫的感觉,似乎这场考试根本没能充分展示作者的才华。

怀着爱才之心,李学士决定重点查看策问答题。心想如果作者是因为无知而导致观点错误,他会考虑宽容对待,给予通过。然而当他读完策问内容后,不禁瞠目结舌:

对于农业方面,作者提出了开垦梯田、利用雨水和泉水改良南方丘陵地区的稻田产量,以及在湿地或河湖淤滩地带实施圩田法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列举了具体的改良案例和海船制造法。这些内容不仅涉及农业部,还涉及工部,以至于让李学士疑惑该如何处理这些方案。

至于军事策略,作者并未明确表达主战或主和的态度,而是分析了西夏、辽、金战争失利的原因在于行政区划分不清,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作者建议强化路的地位,使其成为拥有军政实权的次级行政单位,由朝廷指派文官武将共同管理,并实行定期轮换制度,以便加强集权和指挥效率。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后勤补给、备战和动员的能力,又能平衡主战派与主和派的需求。

李学士盯着这份试卷,不知说什么好。宋代的路本就是没有实权的政区,实权归于州县。这份试卷提出的改革措施,既能增强国防实力,又能避免过度集权带来的弊端。无论主战还是主和,这份方案都有极大的吸引力。

李学士长叹一口气,果断地在试卷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合格”,接着又挥毫泼墨,添上了“国士之才”四字评价。毫无疑问,这名考生几乎已经锁定了解元的位置,李学士甚至觉得,即便是解元也无法完全体现他真正的才华。

与此同时,在贡院附近的一间酒楼包厢内,吕师囊品着美酒,惬意地感叹着:“这杭州比起我们睦州,确实是好太多了。”

方腊兄弟世代生活在睦州青溪县的堰村,方腊担任教主后,便将明教总舵移到了那里。村民们要么加入明教,要么被迫离开,短短几年间,堰村已成为拥有数万人口的江湖大势力。然而,与杭州的繁荣相比,堰村的娱乐生活显得相形见绌。

在教内高层的强烈要求下,方腊承诺起义成功后,将以杭州作为新都城。吕师囊身处杭州,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底蕴和繁华,不禁急切期盼起义的到来。

这时,一位长相憨厚、装扮成富商的心腹下属端起一杯酒恭敬地敬向吕师囊:“大人,卑职已安排了二十名精锐死士混入人群之中,等到明天公布榜单时,您只需一声令下,他们便会立即行动,完成杀人任务。”

这位下属原本就在浙江一带世代经营生意,家底丰厚。如今,他已经成为了吕师囊的亲信,在接到命令后,秘密调动资源,准备在放榜之际发动突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