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能够进入殿试阶段的,那可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绝对是过五关斩六将的顶尖人才。
换成苏墨穿越之前的时代,这些人都是轻轻松松就能被保送进清华北大那种级别的学校的。
就算他们敷衍应付,也能随手写出一篇文采飞扬的文章。
因此,那些怀揣理想的读书人,一边揣摩皇帝的心思,一边奋笔疾书。
没错,揣摩皇帝的心思,在殿试之中可是至关重要的!
毕竟,文章写得再出色,终究还是要给人来看的。而在殿试中,最大的那个当然是皇帝本人。
假如哪个考生一时兴起,不小心得罪了皇帝……
那样的场景,想想都觉得太美(惨)……
历史上就有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在庆历二年的殿试中,主考官阅卷之后,一致推举王安石为第一名。
然而,当宋仁宗拿起试卷一看,发现王安石引用了一个典故,“孺子其朋”。
这个典故出自周公辅助周成王的故事,那时候周成王只是个十二岁的孩子,而作为周成王叔叔的周公教导他说:“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意思大致是:孩子啊,你将来与大臣交往时,应当真诚相待,视他们为朋友。
但是,当时的宋仁宗已经有三十多岁,已经执政十几年,比王安石还要年长十几岁。看到王安石这样用典,心里很是不悦。
这一不悦,王安石状元的头衔自然也就泡汤了。
宋仁宗勃然大怒,痛斥考官一顿之后,提笔一挥,把倒霉的王安石从状元改为第四名,无缘前三甲。
至于王安石究竟是无意之举还是故意阴阳怪气挑衅皇帝,外界众说纷纭。
苏墨觉得,凭借王安石的才华,不太可能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或许更多的是借此机会阴阳怪气地嘲讽皇帝一番吧。
这确实体现出了文人士大夫的一股傲骨气质。
最终的结果便是,宋仁宗此后二十年间对王安石一直持有偏见,从未真正重用过他,甚至直接否决了王安石提出的变法方案。
直到后来宋神宗即位,才启用了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