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让皇帝,李宪

如此盛大的排场,无疑彰显出了李宪非同凡响的特殊地位以及唐玄宗对他的格外重视。

然而,人生无常,命运多舛。时光光荏苒,岁月如梭。公元 742 年,李成器(即李宪)最终还是因病离开了人世,享年仅六十三岁。

当这个噩耗传至唐玄宗耳中时,他不禁悲从中来,心痛欲绝。为了表达自己对李成器主动让位这一义举的深深感激以及崇高敬意,唐玄宗特意追谥他为“让皇帝”。

要知道,“让皇帝”这一谥号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堪称独一无二。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号,更凝聚着人们对李成器那高尚品德和宽广胸怀的由衷赞美。

正是由于他当初毅然决然地放弃皇位继承权,才避免了一场可能爆发的兄弟阋墙之争,维护了大唐王朝的稳定与繁荣。

不仅如此,为了给李宪营造一个安息之所,唐玄宗下令按照皇帝的标准为其修建陵寝,并将之命名为惠陵。

从选址开始,就经过了反复斟酌和精心考量。最终选定的地方风水极佳,环境优美宁静,仿佛一处世外桃源。

在建造过程中,更是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尽善尽美。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内部装饰,无一不展现出皇家的威严和气度。

至于陪葬品方面,也是琳琅满目,珍贵无比。这些奢华的布置和丰厚的陪葬,无一不是唐玄宗对李宪尊崇至极的具体体现。

对于李宪的后代子孙们,唐玄宗可谓关怀备至。不仅对李宪本人尊崇有加,更是将这份关爱延续到了他的子嗣身上。

唐玄宗赐予这些孩子们丰厚的物质待遇,确保他们能够过上富足无忧的生活。同时,还为他们精心安排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聘请名师大儒悉心教导,使得他们得以饱读诗书、博学多才。

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李宪后裔们,自然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不少人凭借自身出众的才华和能力,成功地在朝廷中谋取了要职。

比如李宪的儿子李琎,因其卓越的才能而被封为汝阳郡王。这位郡王深得玄宗的欢心,常常伴随在皇帝身旁,参与各类宫廷活动,并因此在宫中享有极为特殊的地位。

李宪以让位之举,不仅避免了唐朝宫廷可能发生的血腥争斗,保障了政局的稳定,更为自己赢得了一生的安宁与后世的敬重。

他的人生选择,体现出超越常人的远见卓识与豁达胸怀,在充满权谋与争斗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如同一股清流,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

“至于有人说为何李成器明明身为嫡长子,自然而然地享有皇位继承权,但却并未与他的弟弟争夺皇位。

提出这种疑问的人难道没有好好了解过他的弟弟究竟是谁吗?要知道,那可是李隆基啊!这位皇帝在历史上前期展现出了堪称一流的心计和手段。

若与这样的人物正面交锋、硬碰硬,岂不是自寻死路?难不成是觉得自己命太长了么?

李成器可不是什么傻瓜,昔日隐太子李建成的悲惨下场就摆在眼前,那无疑是一个深刻而惨痛的教训。

再看看如今他的弟弟李隆基,简直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翻版。其雄才大略、谋略过人,注定会成为一代英主。

面对如此强大且富有野心的对手,李成器明智地选择了退让。他深知,卷入这场权力斗争只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重蹈当年玄武门之变的覆辙。

与其以卵击石,不如明哲保身,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毕竟,皇位虽诱人,但生命更为可贵。”金榜语气中有着对提出这个问题人的鄙视。

反复被cue的李建成:你再骂?有完没完了,老是把他提出来当反面教材,他不要面子的吗?

延和元年

(唐睿宗李旦使用的最后一个年号)

太极殿

朝堂之上,众人的目光如炬,紧紧地锁定在那位年轻而意气风发的李隆基身上。

然而,他们的焦点并非仅仅集中于这位未来天子俊朗的面容或是挺拔的身姿,而是那只戴在他手腕上、散发着温润光泽的玉镯子。

当金榜盘点完毕,大唐赏赐给李隆基这样一件神秘之物后,满朝文武心中那块沉甸甸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原本对于李隆基可能会因年少得志而变得轻狂浮躁的担忧瞬间消散得无影无踪。

小主,

如今,有了这件能够压制住李隆基内心躁动的宝物,他们相信这位临淄王必能守住本心,不被权势冲昏头脑。

此刻,李隆基默默地凝视着手腕上的玉镯,不禁深深地叹息一声。回想起过往种种,连他自己都难以理解日后为何会发疯似地亲手毁掉眼前这一片大好河山。

然而,每当他看到这只玉镯,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金榜上那闪耀夺目的文字——“天下常平,不知饥馑”。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承载着无数大唐子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和浓浓信任。

李隆基深知,这份责任无比沉重,但他亦明白,唯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不会辜负大唐百姓对他的期望与重托。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他都要倾尽全力去守护这片繁荣昌盛的疆土,努力实现那个令世人瞩目的开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