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这么冷,大家没事都待在家,去哪儿走?”
姜雨桐摇了摇脑袋。
“书院已落成了,应当去看看的。”
不错,
经过众多举人的努力,李韫“投资”的书院即将正式运营。
他还给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清华书苑”。
在现代你可能上不了北大清华,但在古代几乎没有门槛儿,几乎想来便能来!
李韫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文盲率,为自己的封地上培养人才。
学院不同于科举,不论是地主,还是庶民,只要符合年龄条件,智力没有缺陷,都可以入学。
当然,清华书苑只是一所“小学”。
古代办学并不同于现代,没有小初高大这么多等级划分,
古代只有“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
古代的小学生,适龄八至十五岁,学的是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代的大学生,适龄十五岁往上,又称之为“太学”,学的就是那些,修身,治国,平邦等更高深的学问。
总之,太学修哲学,小学修通识与礼节。
清华书苑的老师,都只是举人出身,教资实在不够太学,只能以小学招生。
其实小学能学好,就已相当不错。
少年强则国强,从小孩教育抓起,是最基础的强国之道。
“哈?学院这么快就建好啦?”
姜雨桐扯下脸上的毛巾,露出一双带有惊喜的眼睛。
李韫说道:“学院就是用住宅改建而来,放些书桌便能成为学堂,花不了多少时间。”
“那应当去看看,我最喜欢听到森森学子们的朗朗书声了。”
姜雨桐跳出浴池,擦去娇躯上的水渍,兴奋穿起衣服。
“只是,你确定会有人报名入学么?要知道,很多百姓家庭,宁愿让孩子放牛做生意,都不愿让他们读书的。”她突然问道。
这倒是个问题,在古代文盲率之所以那么高,一是读不起书,二是读书无用。
对于农民而言,根本不觉得自己的孩子能读书出人头地。与其浪费读书的时间,不如抡锄头干活儿。
“嗯……所以我搞了个‘七年义务教育’,只要报名入学的孩子,都可享受免费教育,
不需要缴纳学杂费,好学者,衣食住行皆由学院出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