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农垦和扶南稻

且隋 玄武季 2582 字 2个月前

回到杨柳湖的阿布契郎,立即和贾农一起动手做了两件大事。

一件是播种,一件是研制玻璃。

播种的事,刻不容缓。

回到杨柳湖的阿布,立即清点获得的种子,在新开垦的黑土农场里,辟出专门的区域,进行试种扩种。

主要圈出了重要的几种,葡萄、黄瓜、芝麻、孜然、棉花、香菜、茄子、胡椒、西瓜、胡萝卜、洋葱,还有那几麻袋扶南稻种。

其中,将孜然、棉花、芝麻、油菜、胡麻、火麻、扶南稻列为重点。

孜然,自然是将其做为东北肉食的重要作料,可以很好的改善东北老百姓主食肉类的口感。

私下里,自然是为了满足阿布自己的口舌之欲。

阿布,渴望有棉花的日子。

棉花,贴身穿着它,睡觉盖着它,宝宝裹着它,脸上擦着它,伤口上裹着它,火药中点着它。

阿布,不喜欢皮草、亚麻或者丝绸衣物,不仅清洗艰难,还太贵重,最重要的是他懒得频繁更换衣物。

这些衣物,气味难闻,让人瘙痒。

况且,它们色彩单调,不易饱满阿布眼中的五彩风情。

阿布,希望过着棉花无处不在的日子,就如水、空气一样。

他,喜欢抱着晒的滚烫的棉被,闻着那阳光的味道。

棉花,将改变东北地区老百姓御寒长期依赖皮毛的局面,特别是行军作战的战士,将极大地降低负重,并增加保暖性。

更重要的是,棉花的兴起,将推动世界文明的革新和科技的进步。

棉织品的生产和贸易,才真正暗含着现代世界诞生的密码。

只有棉织品,才能将全世界关联和整合。

芝麻、油菜、胡麻、火麻,大豆,主要是用于食用油。

说到食用油,这还得说说这个时代人们做饭的习惯。

其实,在这个年代,人们都以烤、炸、炖菜为主,不论中原还是塞外,都一个吊样。

这,让刚刚穿越过来的阿布,很不适应。

烤、炸、炖菜,全然少了那种色香味俱全的人生烟火气。

于是,阿布一直就想办法要改变这种状况。

但是,由于植物油的稀缺,特别是榨油技术、种植技术、生产技术的限制,植物油的产量、使用范围非常有限。

先秦时,人们开始食用动物脂肪油。

到了周秦两汉时,动物油脂才被广泛食用,但还是炖菜用。

两汉时,虽然已经开始使用植物油点灯,如麻籽油、菜籽油、胡麻油、大豆油等。

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在食用上,使用方法、使用范围、使用量都非常有限。

食用油的使用,重在烹调,而不在翻炒。

还是因为穷!

贫穷,限制了想象;想象,限制了口福。

所以,有两缺。

先说说一缺。

缺冶铁的技术,缺打铁锅的技术和产量!

铁锅,中国老百姓享用的时间比较晚。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肥沃新月地带的人就掌握了制铁技术。

100年后,他们将熟铁加热、淬火、再加热、再锤打,轮番折磨之后,由于偶然在变硬的铁表面沾上了碳粒,因而制成了最初的钢。

到了公元前1200年前,这种新的冶金技术已在泛地中海地区得到了普及。

大中国铁锅的铁,可是直到战国时期才出现在中原之国。

这,可比人家肥沃新月晚了整整八百年。

青铜时代的老百姓,只能可怜巴巴地使用陶锅。

贵族们,才能用青铜的锅碗瓢盆勺!

所以,蒸煮成为那个年代人们主要的做饭手段。

锅!锅!

作为炊具,锅的历史跟汉字差不多一个年纪。

最早的锅就是三条腿的“鼎”,在汉时没了腿叫“镬”。

这时候“锅”的叫法,简直是阿布的原创。

铁锅的产生普及,更是到南北朝后期的时候,随着冶铁技术和产量的提升,才缓慢走入寻常百姓家。

而那时候的锅,基本上是铸铁锅,平滑曲面,受热均匀,缺点是深而略尖。

阿布的锅,要的是经过反复锤打的平底锅。

再说说二缺。

缺用油的脑洞,缺榨油的技术和产量!

炒菜的油,先是动物油。

可惜中原之地,总是人多兽少。

那珍贵的动物油脂,怎么能进入老百姓的餐桌呢?

油料植物的种植历史,在大中国可是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