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先印了

谢松林这两日和谢晚星商量过后对于书局未来一段时间的规划已经有了清晰的打算,决定先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将诗集先行印出一部分。

在大靖,吟诗作赋乃是文人雅士乃至寻常百姓都热衷之事,诗词文化盛行,街头巷尾时常能听到人们吟诵诗句之声。

谢晚星感觉到了这一点,在众多书籍的出版计划中,她最先将李白的诗集排在了首位。

毕竟,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其才情与诗作的魅力,定能在大靖掀起一阵热潮。

空间里谢晚星这些时日已积攒了不少纸张,虽说数量不至于支撑大规模生产,但印上一批先给身边人阅读,倒也是绰绰有余,而且,对于书局当前尚处起步的阶段而言,雕版印刷相对更为稳妥。

活字印刷虽效率高,可在这个万事开头难的节骨眼上,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筹备活字、调试工艺,相比之下,雕版印刷技术更为成熟,他们也更容易把控。

而且谢松林运气着实是不错,他还真买到了一个曾在书局做过活儿的人,不过,要说他是个匠人,却也不完全正确。

这人说白了,其实也就是个时间久一些的学徒工,只是学艺颇精倒也能当工匠用了,而且他竟然也是从淼州逃难来的,和谢松林他们也算是半个老乡了。

他叫周传,年纪轻轻,脸上却带着这个岁数不该有的沧桑,说起周传的身世,满是心酸与无奈。

他和母亲在逃难的路上,母亲突然病重,为了给母亲治病,周传四处求告无门,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卖身筹钱。

然而命运弄人,他老娘最终还是没能救回来。谢松林听了他的遭遇心中也满是唏嘘。

周传虽然只是个学徒工,可自幼喜好读书识字,在学问上也算有几分根基,谢松林瞧准了他这一点,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便直接带他到了庄子上。

庄子上印书的工坊建造工程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其他诸多区域尚未完工,然而考虑到时间紧迫,刻雕版的工作又刻不容缓,谢大春便是先安排人将雕版的工作间搭建起了一部分。

这部分工作间虽不算宽敞,却收拾得格外整洁有序,屋内摆放着几张宽大的工作台,台上整齐地排列着各式各样的刻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在从窗户透进来的光线映照下,闪烁着清冷的金属光泽。

一旁还堆放着一摞摞精心挑选的木板,这些木板纹理细密、质地坚硬,是制作雕版的上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