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首先想到的,是这两个字,所谓仁者“爱人”而“亲仁”,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的人,并亲近有仁德之人。
但黄巾肆虐,直到现在都未曾平息,那些原本应该“被爱”的人,却高举大旗,造了这群“仁者”的反。
为富不仁,为官不仁者,比比皆是。想到此处,孔融终究未能说出口。
是三纲五常?
昔日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就是,君主要谨守君道,臣子要恪守臣道,做父亲的,要尽父道,做儿子,要尽子道。
而五常,自然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的道德准则。
按理这一连串的行为准则下来,不应该是君臣相得,父慈子孝,夫唱妻随,有仁、守义、知礼、明智、诚信,天下一派祥和的景象吗?
然而,正好相反,大汉三百年以来,却屡屡有奸臣当道,祸乱纲常,外戚干政,最后导致皇权孱弱不堪,底层民众苦不堪言。
孔融望向一旁的刘禅,这位弘农王昔日被废黜帝位的画面,那满朝文武噤若寒蝉的模样,所谓的伦理纲常,竟抵不住三千西凉,可悲可叹!
又或者是,忠恕之道?
如今,豪强并起,门阀林立,他们眼中的忠诚与宽恕,就如同一个笑话。
他们不再忠于大汉帝国,只忠于自身的利益。他们不再宽容底层的民众,相反,更加无情地剥削、压榨,以至于才有了席卷整个大汉帝国的黄巾之乱。
孔融想了半天,内心似乎有点绝望。因为他突然发现,信奉大半辈子的儒道,竟也救不了如今风雨飘摇的大汉。
那么,儒家的道,又是什么呢?
孔融似乎想到了一人,那日董卓废帝之时,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孤勇地站立在朝堂之上,怒斥董卓就是一位谋权篡位的匹夫。
“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一句话,直接把董卓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也难怪董卓听完,心中火冒三丈,要杀之而后快。
而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是尚书卢植,一名年过半百的儒家子弟。
这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浩然正气!
这股敢与强权作斗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