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恐有待商榷,虽兵者诡道也。然亦当光明正大击败之。王子越乃越国名将,若吾吴军生擒之,则军中士气大涨,此后吾军乘胜追击,伐越大业可成。”孙武语气铿锵有力。
他的话语所传达出来的意思已经再清晰不过了,派遣刺客去行刺敌国的大将这种行为,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是正人君子会采取的手段。即便最终真的能够顺利地将王浩铲除,但这样做并不能够起到鼓舞己方军队士气的作用。
这里面还有另一层深意需要考虑进去:要知道,除去王浩这位越国新一代军中的核心人物——堪称“中流砥柱”一般的存在之外,像诸稽郢和灵姑浮等将领同样也是越军当中极为出色且得力的战将。而且,这几人与王浩向来交情深厚。
倘若有一天王浩不幸遭受到来自吴国一方的暗杀而身亡,那么可以想见的是,他们绝对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袖手旁观。届时,整个越军必然会因为此事而同仇敌忾起来,正所谓“哀兵必胜”。
如此一来,越军内部可谓是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每一名士兵皆怀着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这样的精神状态必然会使得越军的整体战斗力得到大幅提升。
而这一情况对于吴国即将展开的对越国的大规模征讨军事行动而言,无疑将带来巨大且极为不利的影响。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阖闾和伍子胥对此却持有不同看法,他们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在他们眼中,王浩这个人固然有些真才实学和能力,但要说他对于整个越国以及越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那实在是言过其实。
尽管王浩自身确实具备一定的本领,但远未达到能够主宰越国朝廷决策的程度。
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阖闾和伍子胥心里都很清楚,王浩之所以能够在越国如鱼得水、声名鹊起,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得益于老越王允常对他的格外赏识和器重。
若要讲得再直接一些,那就不得不提及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王浩“睡服”了老越王允常的大女儿,他阖闾的前儿媳、越国的长公主这个“克夫”的寡妇。也正因如此,王浩才能在越国获得如此多的机遇和资源,并逐渐崭露头角。
然而时至今日,允常已然驾鹤西去,越国的王座易主,换成了与王浩关系不睦的勾践。这勾践绝非善茬,他对王浩的不满由来已久,倘若吴国那边派人将王浩暗中除掉,只怕勾践会高兴得连睡觉都会笑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