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辛苦褚相了。”
杨恪大喜。
“十余万百姓迁移,并未弄得民怨沸腾。满朝官员中也只有褚相你才有此能力。”
褚如朋露出一丝苦笑。
“臣不敢当陛下如此赞誉。其实百姓们并未有所怨言,相反还盼头十足,期待尽早起身。”
杨恪奇了。
“为何会如此?”
如此规模的人口迁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各个方面都需要做好准备,再小的一件事,放大到近十万的人口上,也成了一件大事。
褚如朋这么说,杨恪有些好奇地问道:“难道此事另有隐情?”
“长安府太守周荣不知受了谁的指点,竟然派人来到洛京,游说迁移百姓。不但依旨免除丁税,还答应给划出肥田,准备好屋舍等条件,着实吸引了不少家有两丁以上的百姓。
此事被幽州太守罗斐得知。罗斐竟也派人来了洛京。除了划地,屋舍之外,还答应每三户发一头耕牛或者是马匹,引得百姓争相前往。”
本来还笑吟吟的,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的杨恪闻言一下子变了脸色。
“好他个罗斐,谁给他的胆子,竟敢把主意打到朕的头上了。”
褚如朋继续道:“臣也问了幽州的来人,他们跟臣说,罗太守说了,幽州乃苦寒之地,若是没有些好处,怕是留不住迁去的百姓。”
说着褚如朋从袖中取出一封奏疏。
“这是罗斐托臣转交陛下的。”
有内侍将奏疏转呈给杨恪。
杨恪面色不善地接过来展开,良久才道:“他倒是盘算的不错。竟还帮着朕把罗德部以实物归还借款的那些东西做好了分配。”
这份奏疏褚如朋自然看过。
罗斐先是请罪,之后便是诉苦。说罗德部所提供的那些牛羊牲畜,进长途跋涉会掉膘严重。若是继续行走前往中原,路上可能会出现大批死伤。若是如此,那对中原无益。
不如先将牛羊暂先寄养在幽州。幽州附近也有大片肥美的草原。待牛羊在幽州地界修养些时日恢复一些,再赶往中原。
在修养的这段时间,牛羊放着也是放着,不如用起来。可以让耕牛帮着把幽州境内田地耕作一番。
等第二批牛羊赶到幽州时,便可将第一批牛羊归还朝廷。
如此,牛羊既不会因长途迁移造成巨大的损失。幽州以此也会吸引来众多百姓,幽州地界上的农事也有所发展。
实乃一举三得的好事。
“告诉罗斐,此事只在他任上实行三年。之后无论如何都不得扣留朝廷之物。”
“是。”
“还有朕的牛羊要是死了,就让他赔给朕。”
褚如朋躬身领命。
“长安、幽州两地如此,其他三州难道就坐视吗?”
“齐、庐两州也做出承诺,奈何所出的条件实在没有什么长安、幽州两地的丰厚,虽然也有不少百姓愿意前往,但确实不如那二州的人多。
至于汴州,本就地少人多。实在无法做出更多让步,只能排在末尾。”
杨恪嗯了一声。
“路上不得苛责百姓,沿途郡县要备好大夫和各种药材。若有生病百姓,极力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