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霖点点头,面色严肃。
“淮阴侯韩信的故里。”
穆建明转头面向西南,指着远处又问道:“据此几十里之外呢?”
杨霖向远处眺望了一下,想了想道:“应该是破釜塘吧。”
穆建明又转向西北方,“那哪边呢?”
杨霖茫然地摇摇头。
“兮瑶,你问这些到底是何意思?”
穆建明弯腰从地上捡起一截枯枝,在地面上勾画道:“殿下,这里是江都,这里便是淮阴。数百年前,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霸中原修了一条邗沟,连通了淮水和扬子江,也沟通了两地。”
杨霖点了点头。
这种正常的历史常识,杨霖哪能不知。
穆建明继续勾画着。
“而往北,又有魏惠王修的鸿沟、魏高祖修的汴渠等运河。”
杨霖还是懵懵的,还没醒过味儿来。只能不断的点头。
“若是我们把这些运河都拓宽清淤,再将这些运河连通了,那么不管兵马粮草还是各种货物的流通,从洛京到这江都是不是就方便很多?”
穆建明说的语气很轻松,可杨霖听到耳中,不啻于一道惊雷。他嘴巴微微张开,双目圆睁,死死盯着地上简陋的再没办法简陋的地图,半天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穆建明将第一站的最终目标订在淮阴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复刻前世隋唐大运河的南段。
至于北段么,大魏又不打算远征高丽,现在的用处并不算大,穆建明准备先搁置。
注意,这里说的是隋唐大运河,而不是京杭大运可。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世,杨广那个败家玩意,修的隋唐大运河没用了几百年便淤塞干涸,遭到废弃。名号更响亮的京杭大运河则是元代开始修建,明清两代不断维护,才保留了下来。
穆建明也不知道他准备复刻的这段运河能保留多长时间。不过就现在而言,修建这条运河的利大于弊。
突然,穆建明听见一阵长长的呼气声,杨霖差点儿自己把自己憋死。
“兮瑶,你是如何想到这个的?”
穆建明随意的道:“看舆图时,有时候会瞎想。慢慢的便又了这个想法。”
“那你估计得多少人手,多长时间能修通。”
穆建明真想说,五个月的时间足矣,因为前世隋炀帝就是用了这么点儿时间。
可是,隋炀帝调集的是百万徭役,死伤了近一半。现在借穆建明几个胆子,他也不敢这么说。
仔细的盘算了一番,隋炀帝的通济渠一共修了一千三百里,就算其中利用了很多已有的运河水系,这个工程量也是不小,何况已有的运河还要清淤拓宽。这些都算下来,穆建明都觉得有些咋舌。
不过,临走之前已经吩咐研究院,试制些大型的机械。若是能成便有了一大助力,所需的人手便大大降低。再加上大魏又不急于开通这条运河,慢慢修便是了。
“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的民夫怕是不下十万之数。不过,若是朝中不急的话,大可慢慢修。”
“不可,此事缓不得。此乃功利千秋之事,现在既然提起,我当奏明父皇,请父皇下旨开通此河。”
“殿下,你要知道这样大的工程,虽说是功利千秋之事,却是极为耗费国力的。大魏现在四面皆敌,你确定要将大魏这点儿可怜的国力,都用于修通这条运河上?”
杨霖现在已经被这条运河刺激的有点儿上头,穆建明不得不给他泼些冷水,让他冷静一下。
果然,这话一说出来,杨霖不在说活,皱着眉头嘴唇紧紧地抿着,权衡着其中的利弊,显然他的心里极为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