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取士的目的是什么?
科举之前人才不够用吗?不是的,举孝廉都让国家人才过剩了。
在东汉举孝廉为官的氛围下,人们为了争当孝子,可谓是想尽了办法,标新立异。
郭巨埋儿奉母、孟宗哭竹生笋……
到底是孝感动天,还是自导自演?
普通子女父母死后要守孝三年,但是人们为了争当孝子,守六年,守二十年的大有人在……
这和后世互联网上博人眼球,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处呢?
以前写小说的人,都是费尽心思想剧情,练文笔;
现在网络写手泛滥,都是对着读者直接舔的,可谓是无耻至极。
(这里不得不摸着良心说一句,看这本小说的人都是靓仔,不仅长得玉树临风,仪表堂堂,而且一个个是正气凛然,虚怀若谷。新的一年必定是龙腾虎跃,龙马精神……以下省略一百万字。)
……
“科举取士当然是为了公平公正的筛选出更有治国才能的人。”简雍也了解过这个问题。
而且,眼下消息已经放出去,以后当官不仅要品德高尚,而且要有真才实学,怎么体现出真才实学?考!
刘备则是说道:“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给黎民百姓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上升渠道。”
“说的没有错,人皆有求进之心。或许我们第一次科举全国上下加起来也只有几百人参加,但只要我们把这几百人的科举举办好,等到新生的一代长成,等到读书人的数量增加上去,我敢保证,以后每次科举,都会有不少于万人参与,到那时,我们或许还要先在地方举办初试先筛选掉一波。”
当兵毕竟有风险,但读书对于过了温饱线的家庭来说,是件很光荣的事情,哪怕最后一无所获,也可以自欺欺人,说自己毕竟是个文化人。
可以预料的是,只要没把“卖完”两个字挂在“贡院”的门口,只要科举还有表面的公平可言,那天下读书之人,对于科举,一定是趋之若鹜。
所以刘备所担心的“科举无人看重”的事情,完全不必要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