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师听完,不由频频点头:“依将军之策,必能一举攻克东吴。”
“微臣以为,大都督诸葛诞兵分三路伐吴,气势略显单薄了些,应直沿长江南下兵分四路方可,以泰山压顶之势一击便就击溃诸葛恪。”
征南大将军王昶虽也不甘人后,出列奏本,然所奏之本,却是与诸葛诞有不同之策,他是四路大军。
王昶,字文舒,和此前淮南一叛的王凌一样出身于太原王氏,曹魏名臣。王昶受司马懿器重,曾因提出五条治国方略受到嘉奖,时任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爵位为京陵侯。
王昶奏完,司马师也频频点头:“征南将军所奏也颇为合乎兵法,仔细思来也是好策。”
司马师不由也频频赞叹。
然司马师话未落地,却是见镇南将军毋丘俭出列:“两位将军所奏,末将也觉颇妥,无论三路抑或四路,如今大魏上下同仇敌忾,就此兴兵,必能一举攻克东吴,收我东兴之地。”
毋丘俭,复姓毋丘,字仲恭,曹魏名将,同时也是魏晋时期着名的文学家,可谓文武双全。毋丘俭先后担任过荆州刺史、幽州刺史、豫州刺史等地方大员,曾随司马懿北征辽东,后来更是远征高句丽,将朝鲜半岛纳入曹魏版图。此时毋丘俭为豫州刺史、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
毋丘俭的话,一时间又激起朝堂之上一片愤慨之声:“伐吴,伐吴…”
然群臣如何得知此时的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所想?
司马兄弟二人确想兴兵伐吴,以凭借兴兵伐吴好建功,一为巩固司马氏朝权,二为目前朝野上下仍暗藏许多反对司马氏掌权的大臣,如果借伐东吴之机能让这些大臣主动跳将出来,然后伺机打压,以肃清反对者,此可谓是一举多得。
就在群臣附议之时,司马兄弟二人更是仔细观察,哪位大臣附议?哪位大臣反对?
如意算盘打的啪啪响。
果不其然,正在群臣附议伐吴之策时,却是见队列之中一位老臣出列:“陛下,不可,万万不可就此兴兵伐吴!”
反对之声一响,群臣皆循声望去,乃是尚书傅嘏。
只见尚书傅嘏抖一抖朝服,缓缓出列,看情势,不仅仅要反对,更是有许多话要说。
果不其然,只见尚书傅嘏出列站定,便就洋洋洒洒反驳起来不可出兵伐吴的理由。
此时的朝堂之上,群臣皆都住口侧目,想听听尚书傅嘏之论。
“陛下。”
傅嘏深吸一口气,开始反驳:“刚诸位将军所讲,或者三路,或者四路,无论几路出兵伐吴,皆为平常进军之策,并无有奇兵。然无有奇兵之策又如何能瞬间击退诸葛恪?”
尚书傅嘏竟然从出兵之策开始反驳。
然未等尚书傅嘏话音落地,征东将军胡遵却是即刻出列反驳:“我三路或者四路大军,如同泰山压顶之势一路攻击而去,难道没有奇兵之策就不能一举攻克诸葛恪吗?”
胡遵却是不同意尚书傅嘏的反驳,出列质问尚书傅嘏。
胡遵,安定临泾人,其出身安定胡氏,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及其党羽之时,胡遵一未参与曹爽高平陵之变,二在曹爽被司马懿诛杀之时也未声讨司马懿,司马懿洛阳兵变夺权后便将胡遵晋升为征东将军。
司马懿之于征东将军胡遵,可谓有知遇之恩。
尚书傅嘏反驳伐吴之时,胡遵第一个出列质问尚书傅嘏,也在情理之中。
而尚书傅嘏听完胡遵质问,却是并不着急依然缓缓反驳:“即便伐吴之策想定已有奇兵,然,我大魏于淮南镇守自宣公以来已有三年有余,其间所有兵力部署、各处军情早已皆被东吴窥探的一清二楚,东吴岂能不防备?如此状况之下,又如何能取胜?虽是三路或者四路,依次递进进攻,东吴又如何不能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