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端慧太子,永琏

【今日盘点的太子是雍正皇帝的孙子,乾隆帝的第二个儿子——爱新觉罗·永琏。这位皇子可不一般!他是乾隆与富察皇后的爱子。

不少人都曾言道:倘若这永琏未遭不测、能平安长大成人,那么毋庸置疑,他定然会成为继乾隆之后的大清皇帝。

且说这永琏,乃清高宗乾隆皇帝膝下的次子,后来还被追加谥号为端慧太子呢。他降生于雍正八年(公元 1730 年),生母正是那位温婉贤淑、德才兼备的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自小,永琏便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聪慧才智,其言行举止亦是端庄得体,如此出众的表现,不仅让祖父雍正皇帝对他疼爱有加,就连身为其父皇的乾隆皇帝也是格外喜欢。

想当年,雍正皇帝甚至亲自为这个孙儿赐名“永琏”。要知道,这“琏”字在古时候可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代表着宗庙之中用于盛放黍稷的一种极为尊贵的器物。

由此可见,从一开始,雍正皇帝就对永琏的未来充满了殷切期望,并将这份厚重的期许融入到了他的名字当中。

乾隆元年(公元 1736 年),新君登基不久的乾隆皇帝便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密定爱新觉罗永琏为皇储。

此时的大清朝,秘密立储制度已然施行,其目的就是要规避皇子们因争夺皇位而引发的惨烈争斗。对于这位被寄予厚望的皇子,乾隆帝可谓是宠爱有加,极其重视。

乾隆帝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决然地将那道关乎大清未来的传位诏书悄悄地放置在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

之所以如此行事,乃是因为乾隆帝坚信永琏无论是品德还是才学,皆出类拔萃,堪称众皇子中的佼佼者。在他眼中,永琏具备着成为一代明君的潜质与素养。

可惜啊,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乾隆三年(公元 1738 年),原本健康活泼的永琏竟不慎染上了风寒。

起初,众人都以为不过是一场小病罢了,岂料这看似不起眼的病症却如恶魔般迅速蔓延开来,病情急剧恶化。

宫廷御医们虽竭尽全力施救,但终究回天乏术。可怜的永琏,年纪尚幼,仅仅只有九岁,就这样在病魔的肆虐下离开了人世。

永琏的骤然离去,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狠狠地击中了乾隆帝和孝贤纯皇后的心。他们二人悲痛欲绝,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乾隆帝更是伤心到了极点,整日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沉浸在无尽的哀伤之中。

为了表达自己对爱子的深切思念以及肯定永琏作为皇储的地位,乾隆帝毅然决定向天下公布当年密立永琏为太子一事,并追封永琏为“端慧太子”。

不仅如此,乾隆帝还下令按照皇太子的规制,为永琏举办了一场盛大而庄重的葬礼。整个京城上下一片肃穆,人们无不为这位早逝的小太子感到惋惜与哀叹。

乾隆皇帝对于永琏的疼爱和重视,可以说是超乎寻常的。

这种深厚的情感不仅仅表现在对其追封以及葬礼规格的安排上。自从永琏不幸离世之后,乾隆皇帝曾数次亲自前往祭奠,每一次都满怀悲伤与思念。

他们之间的关系,远远超出了普通父子间的亲情范畴。

作为父亲,乾隆帝对这个儿子倾注了无尽的爱;而作为一国之君,他更是将永琏视为未来皇位的接班人,对其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因此,当永琏过早夭折时,乾隆帝心中那份痛苦和失落可想而知。这份失去爱子的伤痛,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头,久久无法抹去。

永琏的离去,无疑给乾隆帝后续的立储决策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在此后的岁月里,乾隆帝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显得格外谨慎,因为他深知一个合适的储君对于国家稳定和王朝延续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宫廷内部那看似坚如磐石、实则脆弱不堪的格局,因着永琏这位天之骄子的过早夭折,悄然地发生了一系列微妙且深远的变化。

原本紧密围绕着永琏所编织而成的那张错综复杂的各种势力与关系网,就如同被抽走了主心骨一般,逐渐分崩离析、土崩瓦解。

然而,旧有的秩序一旦崩塌,新的力量便会迅速崛起并填补空缺,一场全新的权力博弈就此拉开帷幕,一个崭新的权力平衡体系也开始在这波谲云诡的宫廷之中慢慢地构建起来。